(一)訓練意圖
1.讓學生了解感恩的定義和層次,懂得感恩他人的意義。
2.培養學生對老師的感恩之情並學會表達感恩之情。
(二)訓練目標
1.讓學生體驗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2.讓學生通過榜樣學習,建立學生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3.讓學生學會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三)重點、難點
1.重點讓學生理解老師的做法,體會老師的情感。
2.難點讓學生體驗對老師的感恩之情,並學會如何隨時、積極主動地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一)診斷評價
1.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自己與老師目前的關係狀況,並了解感恩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情感,激起學生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2.操作程序
(1)“看一看”環節通過列舉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引起高中生的同感,並激發學生思考自己對老師的感情。在學生讀完案例後,老師可以請同學講一講自己是否和“小柯”一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對待老師的。若是在課堂上,老師把自己上學期間與老師發生的故事分享給學生,會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活躍教學氣氛,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測一測”環節通過感恩小測試,使學生對自己與老師的關係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本環節中,老師了解一下同學與老師相處關係程度的分布比例如何,大概處於一種什麼狀態,以作為後續教學的參考。
(二)觀點意識
“觀點意識”環節,要求同學自己閱讀,該環節主要使同學們了解感恩是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有哪些層次表現,從而使學生深入了解自己與老師的關係,並激起學生感恩老師的意願。其中總分在0~5分,說明師生關係相處很好,學生是一個懂得感恩並學會表達感恩之情的人;總分在6~20分,說明師生關係一般,學生在認知層麵上,是一個知道尊重、感恩老師的人;總分在21~33分,說明師生關係較差,學生在行為層麵上,感恩行為較少。
(三)策略訓練
1.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換位思考,深入了解老師的心理感受,從而懂得感恩。
(2)讓學生通過學習榜樣,為自己以後的感恩行為提供參考。
(3)讓學生在思考老師為我做了什麼,我為老師做了什麼後養成自己的感恩心理,並學會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2.操作程序
(1)根據“診斷評價”部分的結果,有針對性地選擇1~2個策略進行重點訓練。
(2)“策略訓練”部分運用小組討論、班級交流、角色扮演和繪畫等多種活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讓學生親身實踐,多體驗、多感受、多反思。
(3)結束時,老師可請學生分享自己參與活動的收獲、體驗或感受等,在學生分享過後,可對本次活動作總結。
(四)反思內化
1.目標
使學生積極參與本課中的活動體驗,有所思有所想,從而加深學生對老師的情感理解,懂得感恩並學會表達感恩之情。
2.程序
(1)“問一問”環節,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使學生了解到老師對自己的付出,從而激發自己的感恩之情。
(2)“用一用”環節,通過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實際表現,從而提高自己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一)“體驗感恩”策略的教學建議
1.通過列舉偉人李宗仁尊師如父母的故事,引起學生對師生之情的思考。在實際生活中,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感恩表現,老師可讓學生思考自己是如何感恩老師的,從而引發學生對老師角色的思考。
2.根據班級情況,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建議4~6人一組),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或主持人。老師投影呈現“故事1”和“故事2”(見學生用書),每個小組任選一個故事,將故事充實、豐富並表演出來。也可根據自己親身經曆的事,充實豐富後表演出來。這部分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換位思考,深入細膩地感觸老師的內心。如果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充分地表達出老師的心理活動的話,這堂課就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