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大道至簡,澤被身心(3 / 3)

無論大事小情,一旦秉性使然,便如同一日三餐,不假思索也不會把食物投進鼻孔、眼睛或耳朵。事情變得那麼簡單、那麼自然,隻要一做就是“這個”,“發而皆中節”。到了這個份上,再用鐵老“健康之道和智慧之道的混元體”之說來衡量自己身心修養的層次,才是有根有據的,讓悟出的道能經得起事實的檢驗。

研習《八卦走轉行功歌》,走的是一條從必然到自由的探索之路,鐵老給了所有探索者以路標和指南。到底誰能摘取“祛病延年微渺果”,誰能達到“明心見性智慧融”,隻能取決於探索者的自由自覺程度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品味、吸納鐵恩方老先生的《八卦走轉行功歌》,在藝術上也能獲得高級的精神享受。但作為八卦走轉的習練者,價值取向當然不在藝術欣賞上。《八卦走轉行功歌》是詩、是歌,但更是哲學與科學的“混元體”。

傳統的藝術欣賞大致分三品:茶品為上,煙品為中,酒品為下。而鐵老的歌訣卻專供一品,也是最高級的品法,叫做“走品”,即在走轉中細細品味,在品味中緩緩走轉,此間無論字麵躍出的要領,還是紙背透出的內涵,都如同春風化雨,點點滴滴潤入心頭,不知不覺中便領悟了許多金貴的道理。有幸深入其中者自會明白,習練八卦走轉非但不覺單調,簡直其樂融融,走的品位之高難以言傳。

走,人之天性本能,走起來不陌生,不刻板;法無定法,體弱者可以少走,身強者可以多走,而走出的結果是,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千百年來,世上還沒有哪一種法門比走更貼近“以人為本”,更具備“身心修養”的先天優勢。故,鐵老開宗明義“走當先”。

當然,曆來含走的功法不在少數。但區別在於走什麼,怎麼走?鐵老這裏開出的是走八卦。

什麼是八卦?八卦,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及其固有規律,宇宙法則。大自然的有機界也好,無機界也罷,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均不約而同地依照統一的宇宙法則,走著“圓形複歸”的“道”。

怎麼走呢?“裏直外扣”,以八卦走轉行“四正四隅”,全方全位;“雙臂環抱”,以縱橫經緯攬“三才浩氣”,無一缺失。這樣,手腳上下都貼著圓形軌跡運轉,整個身心融入無限宇宙循環。

圓形是不分始終的,周而複始,取其任意一點,起點也是終點,終點也是起點,是有始有終,也是無始無終,“無限循環”的規律因圓而成行;圓形是沒有缺口的,無論你走在它行程的哪一個點上,其力都是向心的,其度都是均等的,它產生的能量法則永遠是“聚合”與“均衡”。而循環、無限、聚合與均衡正是“元氣”特有的屬性。元氣者,元精之母;元精者,構成人的先天功能。人的先天功能與元氣相連,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元氣學說認為,自然界萬物都是由“元氣”構成的;“元氣”稀微無形,一如不分時空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的,是一種無限循環的微粒子運動形式,人眼覺察不到,但又充滿宇宙太空;元氣處於不停的運動之中,它的陰陽兩性矛盾衝突生成萬物,而萬物的聚集離散又產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元氣。八卦走轉直指本源,要的就是人的元精與無所不在的元氣相結合。

為了更加完善這一本源性的結合,鐵老進一步要求“左轉右兮右轉左”,左右交替走轉。環環相扣,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動”(《老子》),是正、反、集、合的辯證關係,是萬物生成的原動力,八卦的這種走法不恰好與生命的原動力同步相伴嗎?所以,歌訣承上啟下地強調“陰陽變化自然中”。

這裏的“自然”二字,確切地說,並不單指走轉步法的鬆緩自如,不出拙力,本質上是指不違背陰陽變化的客觀規律,不摻入任何人為因素,不添加任何與本源無關的花架子,走轉到一定程度,連“抬腳為陽,落腳為陰”的暗示都不去惦記,連“陰陽相衝而得中和之氣”的變化過程都不去分辨,隻管順其自然。

高層次的靜功講究“坐忘”,所謂“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要求“頭空、心靜、身鬆”,做到“離形心忘”。同理,八卦走轉越往高處走越要講究“走忘”,即“應將有相能無相”,從有為到無為,做到“中正安舒和定意”,身心平靜如水,渾然物我兩忘,則“息不調自調,氣不練自練”,不期而遇,不求而得。與“坐忘”有所不同的是,“走忘”不是倡導“墮肢體”,而是堅持“勤走轉”。修養層次的高低是與走忘程度的深淺相對應的。走,不啻是八卦走轉的生命線。如果把“走忘”倒過來而變成“忘走”,那麼“道悟德培妙峰登”的美好境界也就變得可望而不可即了。

作為程式八卦掌第五代傳人的鐵老,從1 5歲開始修煉,已經走了71個春秋(現年91歲),造詣之深,層次之高,眾望所歸,如今仍然走轉不止。我們江蘇徐州,古稱彭城,得名於本土先人彭祖,《莊子·逍遙遊》記載傳說他活了七八百年,為仙道之列,高壽之冠。他的練功磐石狀如壽星,石高須仰視可觀,足印呈八卦之陣,迄今仍屹立於徐州雲龍湖畔,石基上刻有後人傳頌他練功不止的經曆。

說到彭祖練功的態度和襟懷,那就不是十年如一日,百年如一日了,而是“千載一瞬伴日月,一瞬千載朗乾坤”。說到持久練功的必要性,南宗三祖之一的張伯端更是言之切切:“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練是愚癡”。

彭祖的練功經曆,一代又一代傳遞著徐州人善於練功養生的習俗。去歲秋日,經藍晟老師的傳授,鐵老的八卦走轉又給徐州的傳統養生注入了新鮮血液。現在的徐州,古彭廣場、九裏山麓、雲龍湖畔、鳳凰山巔,習練八卦走轉的身影越來越多。其中有一位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的王教授,練此功不到一年,走好了困擾他多年的脈管炎、心髒病,原來自認“蔫蔫凋敝”的他,如今精神矍鑠,自稱“六十花甲又逢春”,前後判若兩人,成為全校有名的“走轉迷”。要問迷到什麼程度?用他的話來說:“有空必走,沒空也走。”

此話怎講?“有空”指一早一晚定時定點地走;“沒空”指搞課題、做論文的時候,每遇“斷線”或“打結”,他就習慣性地撂下手中筆,在近旁找塊地方走轉起來。走著走著,那線就自然連上了,那結就自然解開了,每次都是一走就靈,有時腦子裏還不時地冒出些新思路、新靈感,讓他喜出望外,如獲至寶。當然,講課的時候不能撂下學生就走,但在講課中間,他總是不失時機地把他視為“探寶圖”的《八卦走轉行功歌》抖摟出來,並且不無新奇地告訴同學們:“走轉能治病,走轉出靈感,你若不相信,跟我走走看。”

果然,礦大校園跟他“走走看”的“徒眾”日增。有些走好病、走出靈感的師生敦促他搞個“《八卦走轉行功歌》專題講座”,他婉言謝絕了。他說:“現在還不行。因為《八卦走轉行功歌》深不可測,我隻是知道了其中的ABC,你們要想知道更多的東西,還得到北京去請教鐵老。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走轉能健身,走轉能養性,走轉能開發智慧,啟迪靈感,已在我們身上得到反複驗證。隻要不忘走,‘明心見性智慧融’的妙峰並非可望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