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論站樁、走樁,都講究一個懸的功夫,八卦走轉也不例外。什麼是懸?四麵不倚,八麵不靠,居於中者謂之懸。大家不妨試一試,你在三盤裏麵都加進一個懸字,感覺會大不一樣。
上盤,肩沉而懸,肘墜而懸,腕踏而懸,使雙臂不按也不抬,整個無依無托地懸在那裏,輕鬆之感會油然而生;中盤,頭頂上拔而懸,尾閭下垂而懸,被拉直的椎體不俯也不仰,被拉開的椎節不擠也不壓,相互不即不離地懸在那裏,舒適之感不言而喻;下盤,胯旋而懸,膝轉而懸,踝扣而懸,雙腳是一前一後懸著劃弧出去的,“中空涵”的感覺會顯得更為真切。一句話,在每種姿勢、每個動作裏都注入懸的意念,整體效果將大為改觀。
大氣有壓力,大地有吸力,水中有浮力。人在天地之間,上承壓力,下接吸力,要求得平衡之態,健康之軀,有必要主動效仿水的浮力,經常留意體察人在水中的懸浮感、失重感,“周身環節”全放鬆的適如感,把它巧妙地用之於八卦走轉的習練,日漸練就一身鬆得開、靜得下、定得住的真功夫,培補體內的中和之氣,培養自身與大自然的親和之性,養性之中又修命,這大概就是鐵老所說的“身心修養走當先”、“三盤旋轉氣為宗”吧!
四
研習鐵恩方老先生的《八卦走轉行功歌》,越往深處走越覺得鐵老是以八卦走轉的傳道方式指導修煉神、意、氣、形,或者說是以神、意、氣、形的運化規律指導修煉八卦走轉,從練形聚氣、以氣導形、動意輕靈到以神引氣、練氣養神,無處不講究自然法則:有側重而不強調主次,講要領而不拘泥程序,分層次而不人為劃界;常常是一語雙關,甚至一語多關,但卻讓你處處有跡可循,像一個井然有序的多麵體,從不同層麵、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折射出形意氣神四位一位、互為因果的自然體性。
例如“凝視前方平落處”一語,既有導形要領,又含養神秘訣。“平視”是導引脊柱中正直立,頭部虛領上頂,尾閭反向下垂,使下身輕鬆自如,自下而上形鬆意充,氣足神寧;“凝視”則引領雙目聚精會神,視線平著放出去,透過“四正四隅”的障礙物,指向天地交合處,落入茫茫宇宙間——心到神知,那裏才是真正“靜”的所在,“無”的所在。將神“定”於此境,才有可能對眼前看到的一切、耳傍聽到的一切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整個身心沉浸於“中正安舒和定意”、“陰陽變化自然中”的八卦走轉之中,從而走上“沒有才能有”的道。“平視”重在築基,“凝視”提領進階,循序漸進,本固神靈。
當然,“知道”並不等於“得道”,中間還有一個把可能變為現實的用功過程,而這一用功過程正是我們值得傾畢生精力探求的內容。對此,有人會認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既點到了問題的實質,又流露出畏難情緒;另有人則認為“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既不回避問題的實質,又透射出通於克服困難,敏於以智取勝的光華。有誌於高杆進取的人寧肯從其後者,堅持“學道”,深入“悟道”。
可以想見,視而能夠不見,聽而能夠不聞,說明其精力已經集中到了何種程度,其心神也已寧靜到了何種程度,受精神支配的視聽不再受其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再分辨空間的大小、時間的長短、聲響的高低,打破了常態的時空概念。應當說,這便是“寧心靜氣”、“寧靜以致遠”的道理所在,是高度集中、高度平和之心態所為。
寧靜是一種心態,是心理取向對外界事物抑製、排斥,對內存事物沉澱、過濾,最終取得清純、透析結果的表象。展現於八卦走轉,則是一種自律、自為而達於自然的功夫,即善於從雜亂紛繁的生活際遇中解脫出來,思維模式不是擴散而是收縮,不是從一到多而是從多到一。這個一,叫做專心一意。而專心一意的確立,並非僅憑理念確立便可一蹴而就的,尚須借助一定的方略指導才能見效。因此說,“知道”是個條件,“學道”要有方略,“悟道”須經檢驗。
方略一:無論在什麼地點練八卦走轉,首先確立中心位置及“架子”的適宜高度,然後取任意一個方向,眼睛平視,以等高目擊物的一個點為起始,沿走轉的行程劃出一道由無數個點(以沿途景物留痕為參照)組成的平形圓線;隻要走轉不止,眼神就始終盯準這個圓線不放,不往線的上方偏,也不向線的下方斜,也就是不注意線的上、下方位景物的形狀和痕跡,不讓目光因景物在線的上、下部分相對移動而分神;隨著時間的推移,注意力的集聚,圓線將由寬變窄,由粗變細,由清楚而變得模糊,直到最後消失,四周所有景物也就在眼前漸漸化為烏有。
方略二:無論在什麼地點練八卦走轉,確立走轉的核心圓圈之後,以四周的能見物為第一外圍圈,再想象不可見的第二圈、第三圈……無限輻射放大出去,總有一圈全是海天一色的景象。心裏有了這個數,立了這番意,視線自然伸長放遠,胸懷自然開闊,情緒自然穩定;走轉過程中,著意把心生的大海藍天景象疊加在眼見的錯綜物象之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移象的生效,眼見的東西會愈來愈淡漠,心生的東西會愈來愈清晰,恍惚感覺開始萌生,混沌狀態開始顯現,有的甚至會產生眼前隻見一片光芒而不見他物的效應。
以上兩點,可以單獨使用,可以結合使用,也可以交替使用,“不以規矩,不離規矩”,方法各異,殊途同歸,目的就是攀達“無”的至高境界。但須說明,“無”的內涵是“一”,並非什麼都沒有。“一”是自然數列開頭的數字,它的身後有著無窮無盡的序數,因而它也代表著無極無限的能量。可見,透過眼前障礙物,也在它的能量序列之內。當然,這是指它推進的前景,如果後退一步,毫無疑問,那就是“0”。因此,值得我們傾畢生精力追求的東西,同樣值得我們傾畢生精力為之謀求“隻能前進不能後退”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恒”。“恒”是宇宙的規律,“恒”是無極的價值體現。“一”失“恒”而不再,“無”因“恒”而永存。
五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人們有意或無意地經常重複著同一件事情,往往容易養成某種習慣;車輪發軔啟動之後,很快便產生遞增式慣性。壞的習慣是個害,好的習慣是個寶;用不好慣性能出禍,用好了慣性能造福。我們何不把人和車特具的兩條好處揀出來為我所用,為“恒”所用呢?
比方說,想練專心一意,要學會摒棄身邊一切動靜,這本身就是“學道”,在學而能“行道”的過程中,就要堅持做到一次不行就再來,二次不行還有三、四、五次……“不是今天過去了就扔掉,不是明天剛剛來臨就過時”(鐵老語),而是要堅持不懈地把它納入“生活化”的軌道。一旦“進入角色”,還要繼續發揮慣性的助推作用,克服自身殘存的原始惰性,使之不停頓、不出軌,駛入良性循環,在全程的生活活動中積水成川,聚沙成丘,把良好的習慣再化為可貴的後天秉性,完成質的飛躍。動腦筋,悟真諦,下工夫,上台階。上到一定程度,才會明白“後天秉性”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