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大道至簡,澤被身心(1 / 3)

文/蔚 瀾

八卦走轉,轉的是一個圓。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圓的,太陽也是圓的;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它們轉出的軌跡還是個圓。正因為轉圓產生的磁力、引力,而使得眾星體各安其位,各行其道,並且始終遵循著同一的規則運行。可以說,圓代表著宇宙運行的基本規律,或者叫做根本法則。人是宇宙的自然產物,因而“人是小宇宙”之說順理成章。可見,圓也同樣代表著人的生命活動。練八卦走轉從這裏入手,豈不就找到了根?

八卦走轉中還有一個關鍵字,那就是“走”。人脫離動物界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直立行走。自從直立行走之後,人的整個體重就壓在兩條腿上了。練“八卦走轉”首先要壯的是人的兩條腿——根本。

人和自然界的樹木一樣,根本壯了,枝葉就茂盛;根本衰了,枝葉便萎謝。作為指揮生命活動的總司令部——大腦,位於人的生命之樹的頂端,其根本的壯與衰,不能不影響到總司令的指揮力度,不能不關係到整體的一枝一葉。要想枝葉旺,必須根本壯。如果弄反了隻注重枝葉不顧及整體,或者隻琢磨表麵形體而忽略了深層內涵,走出的結果“事倍功半”倒是小事,弄不巧走進“著於鬆,死於形”的大忌可就麻煩了。

現在社會上流傳著多種多樣的走法,如“直著走,退著走,彈腿走,蹲步走……”不一而是。但唯有八卦走轉的走法令人不感覺累,並且越是走到後來越覺得輕鬆,越走到後來越覺得舒適,甚至有不願意停下來的感覺。這其中的奧妙究竟在哪裏呢?

八卦走轉其妙就妙在走圓上。“雙臂環抱”形成圓,“裏直外扣”走成圓,“含胸收腹”括成圓,“上下與中”三盤盡歸於蘊涵著天地運行規律的圓——人與天合一了。

走,是人的本根屬性。任何會走路的人,都天然具備學練八卦走轉的深厚功底,隻管輕輕鬆鬆地按照要領走起來——人與天就能合一。

“凝視前方平落處”的前方終極目的地在哪裏呢?用鐵老的話說:“在宇宙。”“眼為神之苗”,眼睛引領著人之神,入宇宙中的行走之道——小宇宙與大宇宙合了。

以這種“合”的狀態走起來,漸漸地形與神合了,神與道合了,恍恍惚惚,若即若離,忘記了時空、忘記了自我,那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還不夠妙嗎?人入妙境,通體適如,走起來還會累嗎?

因此說,抓整體,抓根本,是學練八卦走轉之“捷徑”。

大凡精深博大的文化成果,多具有深入淺出的特征。越是涵蓋著帶有根本性大學問、大智慧的文化成就,其表現形式就越顯得簡易。

簡,實質上是一種提煉過程。簡而又簡,甚至達到“至簡”,其提煉的精度是可想而知的。八卦走轉沒有設計什麼高難繁複的套路讓你去勞神費力,也沒有設置什麼神秘莫測的竅點讓你去牽腸掛肚,你隻管放開手腳自自然然地走下去,它每天都會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隻一個“走轉”就夠你走上一輩子。

單說“雙臂環抱踏臍前”這一簡易的靜態姿勢,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做到。而隻要做到了,就不由自主地去沉肩、墜肘、鼓腕;去含胸、拔背、收腹,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一係列內功修養的全部要領。這樣一來,上盤腕部的“神門”打開了,與外氣交融;腰自然向後放鬆,從而拉直中盤的脊柱;氣沉丹田也便水到渠成了。一個姿勢管著上、中二盤,牽一發幾乎動全身,這還不夠簡要嗎?

再說一個下盤的行走。“裏直外扣”,“平起輕落,”一動起來就牽發一連串的掩襠、合膝、扣步、含腳心,起腳為陽,落腳是陰,一起一落,有節律地孕育著陰陽,讓地氣自然而然地順暢通過腳底的地門(湧泉內),抵達腰間的命門,注入臍後氣門(丹田),分結四肢百骸,周而複始地涵養著整個身心。一通百通,一學俱榮。隨著時間的推移,“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自然會使你逐日接近光輝的彼岸。這是何等的至簡大道啊!

什麼是“道”?正如鐵老所言:“道,就是前人走出的路。”《八卦走轉行功歌》就是鐵老延續著他的師父、師祖們走出的路,凝聚了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精髓鋪就的道。“大道至簡”這一古訓,應當說是八卦走轉的真實寫照。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不尊重這個“簡”而因簡從單,或者不遵從這個“道”而標新立異,恐怕是難以找到探索門徑的,當然也就難以達到身心修養的理想境界;反之,隻要我們不偏離這個道,又明白這個道是怎麼走的,拿出繞地球一圈兩圈、十圈八圈等量路程的勁頭來隻管走下去,勢必道德日隆,人生質量節節攀升,豈不美哉。

無怪乎大家每每談及練八卦走轉的心得時,總免不了談上幾句諸如“身上病沒了”、“走路輕鬆了”、“心緒穩定了”、“性情變好了”、“腦瓜靈了”之類的話。

學練八卦走轉,對於大多數遠離京城的外地人來說,無論入門或深造,鐵恩方老先生的《八卦走轉行功歌》都是不可替代的隨身老師,求教方便且有問必答。隻是這位無聲老師所給的答案往往不是僅從字麵上加以理解就可以內化吸收的,須得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深化過程,直到真正讀通讀懂背後隱含的文字,個中奧妙方可了然於心,用起來也才得心應手。

鐵老總結出的歌訣,整體性很強,自洽性很高,可以說字字含要領,句句有鏈接。學練者不可一味斟字酌句,在單個要領上分別死下工夫,從而忽略了其內在聯係和對整體的把握,到頭來,抓要領反而不得要領。

歌訣顯示:三盤各有要領,各具特色,不可互代,而又缺一不可——嚴謹中暗伏玄機。比如,我們在學練過程中,常常為之犯難的是顧此失彼:想要滿足“踏臍前”的要求,雙腕在“雙臂環抱”達不到臍前一尺左右的水平位置時,就不得不直臂下按,以按代踏,把“踏臍平”搞成了“按臍平”;如果不下按,隻好把它改為彎腰平臍,這樣一來,勢必把本應直立的脊柱搞成腰背前傾,以屈代直,肯定做不到順項提頂。“按下葫蘆又起瓢”,忙亂中就把上、中二盤要領都給丟掉了。再看下盤,因為胯關節以上失調,致使膝胯僵直,限製著步幅的伸展,胯關節該旋的旋不到位,膝關節該轉的轉不夠度,踝關節該扣的扣不準步;光想著“舒膝胯”,就是舒不開,光顧著“八步圈”,卻不由自主地生拐硬扣,把“平起輕落”搞成腳跟先起而腳掌後蹬,以蹬代提,走起來一頓一挫,左搖右擺,哪裏還有什麼要領可言?三盤要領盡失,整體協調就更不靈了。不過,話又說回來,要想不失三盤要領,還非得從協調整體入手不可。

構成整體的三盤,上、中二盤的接點在肩,中、下二盤的接點在胯,而調控上下二接點的中樞在臍。腰背前傾的弊端,說明臍、肩之間的垂直連線與臍、腕之間水平連線的夾角被縮小,使中盤偏離重心;以按代踏的弊端,說明臍、腕之間的水平連線被拉短,離中心位置太近,越近其保持平衡的力度越差;膝胯過直的弊端,表明胯部離地麵過高,從而抬高了臍的重心,重心越高就越不穩。由此可見,紐結三盤的兩處接點隻要有一處與臍的中心位置失當,就會使得三盤整體失衡;而臍的中心位置失當,便會導致三盤失控。看來,協調三盤的關鍵所在,非臍莫屬。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必須擺正臍的中心位置,發揮它的核心作用。

原先不是臍的重心偏高嗎?那就把它適當調低。怎麼調呢?把臀部懸出去,把尾閭垂下來。懸臀能使“架子”下落,肩背無須被迫前傾,雙臂便可無拘無束地做好環抱平臍的動作;同時,臀部的後移恰好與前展的雙臂構成後端的平衡點,還帶動著膝關節屈伸度加大,步幅相應加寬,為後腳平起、前腳平落騰出了空間,為掩襠、合膝、扣步解除了滯礙,也為尋求左右的平衡提供了條件;尾閭下垂,與頭頂上拔形成二爭力,拉直脊柱,取得上下平衡便在情理之中。投一子,滿盤皆活。如此,“上下與中平三盤”方可以得到全麵落實。不難看出,“懸”在其中起到了啟鎖通關、統領全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