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高原”方見“柳暗花明”
裝備管理
作者:劉玉蘭 楊海慶
為全麵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促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教育部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計劃,製定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與其相適應,各級單位都開展了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為主要內容的培訓,但是在培訓推進到廣大農村學校時,師資、設備、場地、組織等相關問題就暴露出來。目前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深入開展就處在一個高原區,就像人們登山時,爬坡到一定高度後再很難前行而出現的高原現象,主要表現為經過前期的培訓,在實際教學中,各種教育技術手段(如幻燈片、電視、錄像、投影以及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在中小學校中仍處於閑置或使用率不高的狀態。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教師,筆者也是處於這樣的瓶頸狀態,並一直在急於尋找突破口。2009年秋季,作為唯一一支農村中學的團隊成員,筆者參加了第七屆全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實踐活動(簡稱NOC),有幸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齊聚一堂,學習交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新理念和手段,這大大地開拓了眼界,引發了對針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開展的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為主要內容的培訓的深入思考。結合這幾年來的探索與發現,筆者僅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培訓的現狀以及如何將培訓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以期拋磚引玉。
1 “高原現象”分析
1.1 培訓層次亂
筆者參加的農村中小學教師計算機培訓中,幾乎所有的培訓形式都不分學科、年齡等層次結構。各農村中小學教師全員出動,使培訓降低了與各學科的整合,忽視了老教師的接受水平,導致青年教師積極性不高,不能滿足各層次、崗位、學科教師的需求。
1)學科層次。學校不同崗位的教師對計算機培訓內容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學校計算機學科的教師、非計算機學科的教師、學校管理人員等應用計算機的方式有區別。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的計算機學科教師有一部分是其他學科轉行的,對這部分人員要加大技術培訓(如校園網絡、課堂廣播),使他們能夠勝任所承擔的工作;非計算機學科的教師需要加大對計算機教學工具(如PPT、白板)的培訓;學校管理人員由於業務需要,要加大對各辦公軟件(如EXCEL)的培訓。在培訓時,部分培訓學校沒有認清實際,搞一刀切,不將參訓教師分清學科層次就盲目培訓,使很多參訓教師不能學以致用,甚至學到的知識不能用。
1.2 年齡層次
目前階段,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普遍不均等,老教師、中年教師還占有相當一部分比重。各年齡段教師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接受能力、學習進度有差異,各自對計算機培訓的需求也不一樣。老教師需求計算機公共基礎與應用基礎培訓,特別是要加強操作熟練性、鞏固培訓;中年教師需求計算機應用基礎培訓與技術基礎培訓,特別是一些計算機常見問題的處理;而對於各農村中小學校的青年教師與每年招收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來說,整體計算機水平遠遠高於學校原有教職工的平均水平,他們更多需求的是對計算機新技術、新事物的不斷開發與創新。
不同年齡階段共同培訓的形式,沒有根據農村中小學校教師的實際需要與可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很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滿足各自的需要。
2 培訓實效低
部分農村中小學校教師已經進行了多次計算機培訓,但是在某些農村中小學校多媒體教室裏,仍然會出現一位學科教師上課、多位教師齊上陣的局麵。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便是針對教師的計算機培訓實效低,其中,培訓內容重複、缺乏計劃性,重理論、輕應用便是直接原因。
2.1 重複,缺乏計劃性
長期以來,對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計算機培訓,缺少必要的直接領導部門,不能指導各地的培訓工作,使培訓活動處於無組織無領導狀態。培訓全憑個人意願,學校安排,上級要求。培訓活動缺少師資培訓計劃,無步驟、無重點、無培訓教材。每次培訓活動涉及的廣度都很廣,許多內容重複培訓。由於無計劃,培訓不能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形成係統的計算機培訓。每次培訓,時間短,任務急,沒有長期規劃,形成穩定的學習過程,導致培訓效果不佳,於是再次開展培訓,形成重複循環。重複培訓,浪費時間,無形中增加農村中小學教師個人學習負擔,部分教師對計算機產生畏難、厭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