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重理論,輕應用
計算機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對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而言,他們是計算機的使用者,而非製造者和開發者。他們最需強化的是計算機操作能力,而非理論知識的大量積累。那麼,針對農村中小學校教師的計算機培訓就要以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知識教學為輔。然而,許多培訓活動重點偏離,不注重講述計算機應用於教育的方法與技巧,沒有留給教師充分的上機時間,而是花大力氣搞專題講座,搞知識細化。結果培訓結束後,許多農村中小學教師隻能自己鑽研筆記,不能將知識轉化為計算機實際操作能力,一部分教師似是而非、不會用,一部分教師理解、用不好,不能將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3 解決“高原現象”的對策
解決“高原現象”的方法是多方麵的,必須分析農村教師當前的培訓現狀以及教師對待培訓的心態,深刻認識“計劃”麵臨的艱巨性,從而找到舒緩之法,讓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柳暗花明又一村”,順利渡過“高原”。
3.1 以受訓教師為中心,關注受訓教師需求
學科教師參與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主要目的在於期望利用教育技術解決教授教養中的實際問題,改良教授教養方法,優化教授教養效果。因此,對教師的實際需求的細致把握,是決定培訓效果的要害所在。所以應采用問卷、訪談、觀察等各種方式進行培訓,需要剖析通過調研獲得的數據和信息,這是製訂培訓方案內容的重要依據。前期調研工作必須以培訓內容及培訓對象作為調研的主要內容,同時征求教師對培訓機構在培訓內容、教師團隊組成、培訓方式及培訓手段上的基本要求。因為培訓的主體是中小學教師,隻有在充分認識他們的學習風格及學習需要,了解他們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困惑,製定的培訓方案和內容才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
3.2 針對差異,分層培訓
根據中小學校的區域差異、教師的年齡現象以及資源配置情況等進行靈活的,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有針對性的教授教養安排。通過了解教師的實際需要,然後把問題彙總,再對那些教師迫切需要的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教授教養。培訓工作可從骨幹教師和勇於探索的教師中優先展開,尤其是那些已具備一定教育技術能力的學科帶頭人,他們有條件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為教育技術教學應用的領軍人物,他們所獲得的成就感進一步激勵自己,並引領更多的教師在培訓活動中前進。
通過組織教師參加校內外的說課、評課等評比活動,或教學課件、論文成果的展示,並抓住這一契機,讓那些有張力的學科教師從中凸現出來,從而影響整個培訓係統的發展態勢。又如校內某些學科組師資力量相對較強,教學和科研較為突出,應著力將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實踐,實現學科教育技術應用的優先突破。
3.3 實施和建立保障機製,建立教師終身學習體係
為了對全體教師,尤其是不同地域中小學教師進行集中、分批、必要、實時的跟蹤、培訓、指導,建立教師的終身學習體係,應該建立相應的遠程教育培訓網站,利用好網絡平台,加強各校間、各地區間的培訓交流和協作,互相借鑒,互相學習。
農村中小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的不斷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的培訓,對教師進行計算機培訓更是工作的重點、難點。相信在不斷的努力下,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會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