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裝備在線
作者:龍金鳳
摘 要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改變傳統教學過於枯燥死板的教學模式,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對音樂的理解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教學實踐,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展開探討。
關鍵詞 小學音樂;多媒體技術;音樂素養;欣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4-0023-0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在教學中愈來愈發揮著重要作用,已廣泛地運用於各學科的教學中。音樂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小學階段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製,通過生動的畫麵、動聽的音樂、動態的效果來傳遞信息,使得原本枯燥單調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具有趣味性,使得音樂課教學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更富有藝術靈動的氣息。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進行簡要論述。
1 營造樂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布魯納提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一種最為積極活躍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隻有對音樂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對學習表現出積極的認知傾向與學習行為。而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領唱學生學唱的教學模式,教學氛圍枯燥無味。這樣的教學氛圍不符合小學生天性好動、活潑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無法激起小學生內心強烈的參與動機,學生隻能是在教師的控製下被動地參與教學,而沒有學生的學習激情與主動參與,是無法成為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的。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於一體,這使得黑加白即黑板加粉筆的傳統教學中多了更多新鮮有趣的因素,有了更多優美的圖片、美麗的圖像、精彩的畫麵、動態的視頻、動聽悅耳的音樂,使得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動起來,使得教學氛圍更加活躍、輕鬆而愉悅,更利於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學習歌舞曲《金孔雀輕輕跳》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傣族風情,激起學生學習的主觀意願,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強大的優勢,從網上收集傣族風光、服飾、舞蹈的圖片與視頻,製作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傣族的風情與知識。這樣的教學比起讓學生觀看靜止的教材更具趣味性,教學氛圍更活躍,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傣族歌舞的激情,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 創設教學情境,化解教學重難點
小學生年齡小,尤其是低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來自於具體可感的形象事物,而音樂作品裏麵包含著更多的情感,有著更多語言所不能表達的信息,而這些是學生無法直接感知的。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單純的語言講解,盡管教師也運用了一些錄音、器具等輔助教具,但仍避免了教學的枯燥無味,無法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豐富的內涵。運用多媒體強大的視聽效果,可以以圖文聲像來綜合呈現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圖文並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這樣更容易將抽象的理論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使得虛擬的音樂形象更加直觀具體,使得知識的呈現更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更能夠為小學生所接受與理解。
如在小學階段,樂理知識是一個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樂理知識是學生進行音樂學習與創作的基礎,隻有掌握好樂理知識,才能為學生今後的音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教學的重點。但對於小學生來說,采用傳統的學習方法來係統地學習樂理知識又存在一定的難度。如何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一直是教師所最為關注的問題。有了多媒體,這一問題便迎刃而解。通過多媒體可以將抽象枯燥的樂理知識寓於生動的教學情境中,使之與生動直觀的感性事物相聯係,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知,由此上升為理性認識。如在學習《春天的音樂會》時,如果單獨地進行“強、弱”等音樂知識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筆者設計了優美的多媒體課件,課上向學生播放春天的美麗景色,讓學生在直觀的畫麵與動聽的音樂中感受春天的美麗與活力,在此基礎上進行樂理知識的講解,學生就不會覺得難學難記,自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