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步出求職中的心理誤區(2 / 3)

“案 例”

急於求成吃苦果

小孫看著同窗們一個個都“孔雀東南飛”了,他也著了急,不由得處處留“情”求“愛”,胡子眉毛一把抓,後來終於逮住山東一家房地產公司。

驚喜之中,小孫惟恐失去這根救命稻草,在對該公司的性質、規模、經營前景等有效信息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就與其簽了合同。

之後,小孫前去實地考察,才知道該公司正瀕於破產邊緣。自稱簽了“賣身契”的小孫叫苦不迭。立誓若再有擇業的“二次革命”,一定要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急於求職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小孫隻能為自己的急於求成而吃下這枚苦果。

(7)擇業過程中的虛榮心理

虛榮心過強者,在擇業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會知名度高、收入高的就業單位。這些大學生不從發揮自身優勢出發,不考慮自己的競爭實力,甚至不考慮自己的專長愛好。他們選擇職業是為了讓別人羨慕,做給別人看,而不是為自己尋找用武之地。結果,曲高和寡,不能實現。

(8)擇業過程中的攀比心理

俗話說,這山望著那山高。事事攀比者,往往在求職擇業中缺乏主見,自信心不足,極易受他人幹擾。他們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別人的就業取向上。你進大城市,我就要到經濟特區;你到北京,我就要到上海。持這種心理謀職,無異於逼著自己和別人同走獨木橋,這樣就難免會失足。

(9)擇業過程中的羞怯心理

當代大學生在“雙向選擇”中普遍存在著羞怯心理,這直接影響到用人單位對他們的取舍。平時,我們說沉默是金,可在選擇職業時沉默就不是黃金了,而是怯懦、麻木,甚至是一種自我毀滅。羞怯作為一種經常性的心態,按其成因有以下幾種:

自卑性羞怯:自卑感使然。自卑感的核心是“我不如人”。

敏感性羞怯:由於敏感,關心“我”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常常擔心自己被別人否定。他們想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放大鏡下,時時刻刻擔心別人的評判。

氣質性羞怯:幼時所受教育使然。

戰勝羞怯的方法如下:

轉移中心法:打破“自己是周圍人注意的中心”的錯覺。

多向交流法:多跟人交流,開始先跟比較熟悉的朋友交流,逐漸地跟陌生人交流。

正確估計法:不要全盤否定自己,多想想別人的糟糕和錯誤之處。

自律性訓練法:當緊張時,暗示“不要害怕,沒什麼可怕的”,“不要緊張,緊張也無濟於事”。

以上列舉的幾種心理現象都是畢業生求職擇業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心理問題。克服這些問題,主要是依賴於自我調節。

2.怎樣步出職業性別化的心理誤區

由於曆史的、現實的、客觀的、主觀的種種原因,女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中,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表現出如下特有的心理障礙:

(1)自愧不如的心理

不少女大學生容易在擇業難的情況下產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態。“我能競爭過男同學嗎?”“萬一失敗怎麼辦?”這種自己給自己設置的心理障礙,往往使女大學生缺乏勇氣和獲勝的信心。所以說,女性成功的主要障礙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2)依賴心理

有的女大學生依賴學校分配工作、家長幫助找工作,總把自己當成弱者。試想,一個缺乏自立、自主、自強意識的大學生,怎麼能作出符合自己特點的職業選擇呢?又怎麼能去主動地適應社會進而能動地改造社會呢?

(3)猶豫不決的心理

有的女大學生由於缺乏主見,在從學校到社會這個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分不清主次矛盾,同時由於缺乏社會經驗,再加上自卑心理作怪,使一些女大學生在擇業問題上,優柔寡斷,產生困惑與迷茫,以致喪失擇業的良機。

“案 例”

猶豫不決誤良機

小劉是一位好勝心極強的女孩,她與一家公司談好了條件,隻差簽字蓋章了。這時,她曾實習過的單位,問她是否有意前去,小劉開始猶豫不決。

沒多久,她去南方闖蕩的男友與南京一家公司簽了協議,並勸她一起去大公司圖大發展。小劉更加心動神搖。

可是直到現在,小劉的就業協議還沒有塵埃落定。

小劉的“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態,使她在不斷的比較中挑花了眼,而在這個過程中她又沒有注意給自己留條後路,錯失了許多良機,最後隻能後悔不迭。

(4)自視過高的心理

一些女大學生或者因自己的學習成績好,家庭條件優越;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強,在同學中有一定的競爭實力;或者因自己容貌出眾,有特長等,往往產生一種自命不凡的優越感,一種自視過高的心理。這種心理在擇業過程中往往會導致失敗。

女大學生要步出職業性別化的心理誤區,一方麵,要求政府部門和用人單位轉變觀念,另一方麵,關鍵在於女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第一,性別優勢:女性溫柔,做事精細,善於體諒別人,適合從事公關、營銷、文秘、導遊、財會等工作。第二,在熱鬧的職業和未來發展的職業中,女性更是炙手可熱。從能力上講,女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忍耐力都較強,在文字、播音、解說、信息分析、資料整理等職業上有男性無法比擬的優勢。

■ 怎樣正確看待不如意的工作

大學畢業走向社會,從心理上到生活習慣上都不能一下子符合現崗現職的要求,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這是社會化的過程。從職業心理學的觀點看,一個人最幸運的情況是在求學時能學到社會所需要的專長,畢業後有施展專長的機會,在工作過程中有發揮才能的餘地,在職業前途上有實現理想的展望。世界上如此幸運的事情,畢竟太少了。相反,“大材小用”或“用非所學”的職業心理困境,在現實社會卻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日本企業家鬆下幸之助說:“我想,選擇公司是決定各位將來發展方向最重要的課題。不要存在著暫且進入這家公司試試看的心理,而要有一生一世都要在這家公司服務的堅定信念。所以在今後漫長的一生裏,很可能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碰到各種麻煩,但切勿因此輕言離開公司。應當下決心,抱著永遠為此公司職員的想法,開辟生路。若遭逢不順就想轉業,則永遠不會有大的成果。”“不論哪一種工作,要確切地知道是否適合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自有它的深度,值得你去品嚐。而當初認為毫無意義的工作,經過幾年之後,慢慢地會產生興趣,適應的情況連自己都感到驚奇。工作中往往會有這種情形發生。”

“案 例”

先把眼前的事做好

波士頓大學的教務長羅爾德對畢業生曾經有這樣的告誡:“大學生容易有一種危險———那就是分心於其他的問題而把目前的問題疏忽了。”年輕人有許多失敗,就是因為把目前的職務看得太容易,認為不值得用他全部的精力去幹。

著名的銀行家克拉斯許多年前就有一種理想,想主持一個大銀行。但是他多年來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試了一樣又一樣,最後才接近他的目標。他曾經做過交易所的職員、木料公司的職員、簿記員、收賬員、折扣計算員、簿記主任、出納員、收銀員等。但是在做這種種不同的工作的時候,他總是注視著他的目標,利用他的經驗增進銀行知識。

他說:“一個人可以有幾條不同的路徑到達他的目的地。有時如果是在一個機關之內得到他的一切學識和經驗,或許是很對的。有時卻要時常變換……不過我以為他必須曉得他幹的是什麼事,而且要曉得他為什麼要幹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