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職業設計的誤區及矯正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首先是社會的選擇、企業的選擇,大學生應該考慮如何適應社會和企業的要求。隻有在這個前提下,才可能實現自己追求的目標,實現自己的價值,達到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的目標相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個人願望應當處於從屬地位,就業目的應該是單純的———接受挑選。大學生在求職中,由於缺乏經驗,不能把握自己,往往會陷入求職誤區,結果痛失良機。因此,認識求職中的心理誤區,對成功求職大有裨益。1.大學生職業設計中常見的心理障礙及其矯正
(1)擇業過程中的思維定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每當人們采取一種思路後,下一次還會采取同樣的思路,通過思維活動強化了這種思路,這就是所謂的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一般與人的閱曆和經驗有關。它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少數大學生在擇業上存在著等、靠、要的心態,即依賴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觀念陳舊保守。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表現一,“守株待兔”。有些畢業生不願、甚至不敢站出來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希望天上能掉餡餅。表現二,寄希望於父母。有的同學認為,有好的成績不如有個好父母,“大樹底下好乘涼”。表現三,寄希望於“統包統分”。有的畢業生一無推薦材料,二不收集需求信息,三不刻苦塑造自我,畢業時向學校、向政府主管部門要工作、求分配。
“案 例”
有靠山的小欒
小欒的舅舅是一家大型企業的總經理,按理說,他要到舅舅單位去應聘應是一帆風順的。
“麵試嘛,走走過場而已。”洽談室內,小欒衣冠不整,心不在焉,答非所問,一副“我是小欒我怕誰”的無所謂的模樣。麵對主考官不解的目光,小欒說“我舅舅是這裏的總經理。”
像小欒這樣的畢業生大有人在,他們一般依仗“靠山”,口出狂言,麵試時有意說出自己與主試人上司的關係,其結果往往會招致對方的反感。
要克服依賴心理,首先要有服務意識,競爭意識。溫州人經商有四個“千萬”的經驗,即“走遍千山萬水,道盡千言萬語,曆盡千辛萬苦,服務千家萬戶”。不走遍千山萬水,無法尋求商業上的信息和機會;不道盡千言萬語,無法打開商品的銷售市場;不曆盡千辛萬苦,無法獲得從商的經驗和利潤;不服務千家萬戶,無法贏得顧客的信任和歡迎。這個經驗對於大學生就業是有很多啟示的。其次,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不是為單位工作,而是為自己工作。”有了這種職業觀就會任勞任怨,兢兢業業。職業觀是一種信念,是具體工作的基礎。
(2)自我條件評估的失當
這種自我評估失當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對自我就業的條件評價過高,因而對擇業自我挑剔;另一種是對自我就業的條件評價過低,因而對擇業信心不足。
前一種往往是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他們不擔心找不到工作,因而對就業要求比較高,地區、單位、職業、報酬、工作條件、發展前途、出國機會等都在考慮之列,這是自大心理。自大心理的主要表現是固執己見和自命清高。表現在擇業上就是主觀意識非常強,不考慮需要,不考慮自身條件。大學生的自大心理反映出他們過多地看到自己的長處,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身的不足,這就必然會導致在社會上、工作上引起人們的反感和缺乏應變能力,使人際關係緊張。克服自大心理的方法就是有意識地參與社會生活,拉近自己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提高自己的自我評價能力和社會適應的能力。
後一種往往是一些學習成績平平或較差、缺乏實際工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的學生,他們對自身的條件缺乏信心,內心十分焦慮。他們不是主動出擊,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而是采取被動的態度等用人單位來相中自己。這種自卑畏縮的態度也往往使他們失去了本來可以就業的機會。要克服造成大學生擇業自卑心理的關鍵是塑造自己堅強的性格。
(3)擇業的意願和要求過高
大學生擇業的條件主要受四個目標所支配,即工資、住房、個人發展條件和工作地區。目前,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普遍存在就高(高收入)不就低(低收入);就東(東部沿海地區)不就西(條件艱苦的西部內陸地區);就城(大城市)不就鄉(鄉鎮);就富(經濟發達富裕地區)不就窮(老少邊窮地區);就大(大企業、大單位)不就小(小企業)等情況,影響了擇業的成功率。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克服職業理想化傾向。所謂職業理想化傾向,就是不切實際地估計自己和不現實地要求社會,把自己的職業崗位和職業前途“自我設計”得過於完美。大學生不僅要考慮“我想幹什麼”,還要考慮“我會幹什麼”,更要考慮“社會允許我幹什麼”。
“案 例”
要價過高,一無所得
小賈已經得到了一家公司的聘用許諾,在簽協議書時,小賈在“應聘意見”一欄中,寫下了下述5條要求:
(1)從事文秘工作;
(2)每周工作5天,每日8小時;
(3)解決戶口,提供單身住房;
(4)住房公積金、勞動保險、養老保險等相關支出均由公司負擔;
(5)每半年調薪一次。
鑒於以上條件,單位不能完全答應,將協議書退回,並建議修改後再簽。可是小賈不同意,最終,小賈因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未被錄用。
(4)擇業過程中的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由於受到阻礙和因無法克服這種障礙而產生的緊張心理和情緒反應。在求職就業問題上,大學畢業生往往會產生挫折心理,主要是由於他們在擇業時,因各種原因不能被社會、親友、老師、同學理解和接受而產生的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還有的是由於大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期望值和自我目標設置得過高,而對現實估計不足造成的。
在擇業中要正確對待挫折,戰勝挫折。首先,要麵對現實,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和自己的需要、動機、目的、情緒等;其次要對感情實行“冷處理”,用理智駕馭情感,自我冷卻;三是采取自我暗示法、減敏感法、升華法等調整自己的心態。
(5)擇業過程中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表現為對他人突出的品質、才能和成就高於自己所產生的想貶低或破壞他人的心理傾向。大學生在擇業中,極易產生嫉妒心理。擇業過程中,往往帶有一些競爭性。一些心理不夠健康的大學生,可能誘發出嫉妒心理。
要同嫉妒告別,關鍵是驅除私心雜念,開闊心胸。在競爭中,萬事超人,樣樣不輸,這是不可能的,別人在某方麵優於自己,這是很正常的。應學會進行公平競爭。同時也可以運用“心理位置互換法”,將心比心,逐漸調整自己的心態。
(6)擇業過程中的從眾心理
心理學上的所謂從眾,是指在社會團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願而采取與大多數人的做法一致的行為。其從眾的原因,是由於實際存在的或頭腦中想象到的社會壓力與團體壓力,使人們產生了符合社會要求與團體要求的行為與信念,促使其不僅在行動上表現出來,而且在信念中也改變了原來的觀點,放棄了原來的意見。大學畢業生在擇業問題上的從眾心理表現如下:無主見、不能獨立思考、依賴性強、容易接受別人的指點或某種“思想”、“傾向”的影響,或是急於求成,毫無主見。許多畢業生憑著一知半解,為追趕潮流,不顧自己的專業、特長等,忽視了誌趣、潛能在擇業中的重要性。
古往今來,大多數有才者都具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力求擺脫從眾心理的束縛。大學生應當具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逐步培養自己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克服從眾心理的影響,為今後成功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