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人際交往———心靈溝通的鑰匙(3 / 3)

第二,態度相似性。影響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個體的態度相似性。雖然態度是個體內部心理方麵的因素,但個體之間的態度相似與否是客觀的。態度相似,個體之間就有更多的共同觀念和興趣,容易相處和交流;態度迥異,個體之間就難以找到共同的話題,相處、交往多有衝撞,如不注意調整自己的行為,往往會使人際關係失衡。

第三,需求互補性。大學生的需求各有千秋,需求互補性成為個體交往的動機,從而也成為個體相處的保障。需求相同,可以形成大學生協同活動的人際關係,但同時也存在競爭成分;需求互補,則使個體形成合作的人際關係。大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是由需求互補維持的。

第四,外表相悅性。人際吸引的最初動力就是外表相悅性。有些大學生外表相貌悅人,使別人喜歡多看幾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納了他們;有些大學生長相一般甚至有的不好看,自然難以吸引別人的注意。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大家一開始都非常喜歡長得好看的人。相貌不凡,更容易得到異性同學的讚揚和追求,從而容易形成特殊的人際關係。另一方麵,由於聽到讚揚性的話多了,他們不易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象,表現為看不起一般同學,使人際關係不好。相貌一般,經常被大家忽視,極易產生自卑而對人際關係敏感。

第五,個性吸引性。有的大學生給人的感覺很愉快,相貌不一定出眾,但頗具親和力。良好的教養、傑出的才能、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其具有強烈的人際吸引力,如聰明、樂群、外向、幽默、風趣等都是具有親和力的個性特征。一般來說,大學生個性中具有吸引性的特質愈多,其人際關係也就愈好。

2.主觀因素

第一,人際安全。大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能否適應,關鍵在於個體感到的人際安全的程度。所謂人際安全是指個體在人際相處和交往中對自身狀況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體驗。訴說自己人際關係不好的大學生往往是人際安全得不到保證,感到自己被別人欺負、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擔心自己的弱點或劣勢暴露出來。因此,在特定的環境及人際關係中條件性地局促不安,擔心別人詢問自己,也不敢主動與別人交往。也就是說,大學生在感覺不到人際安全的情境中,將會自我防禦性地退縮或回避。

第二,人際期望。簡單地說,人際期望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心理、行為的預期和願望。這些預期純粹是個體的主觀意願,實際上是一種投射心理。人際情境製約人際期望的內容,個體對老師的期望和同學的期望是不一樣的;人際距離決定人際期望值,人際距離越近,個體的人際期望值越高。所以,大學生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有著不同的期望內容、不同的期望值。雖然人際期望常常是自發的、內在的和無意識的,但人際期望與個體的人際關係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幾乎所有不良的人際關係都是個體的人際期望造成的。

第三,人際張力。人際張力或人際應激是個體在特定的人際關係中所體驗到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隻要處於這種人際情境之中,個體就強烈地感覺到緊張、壓抑、無奈、無能或表現為衝動、偏激、難以克製。人際張力越大,個體越難適應人際關係。一旦脫離某種人際情境,相應的人際張力就自行解除了。然而,大學生的同學關係、師生關係不是隨便就能擺脫的,所以一些個體會深受人際張力之苦。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際安全、人際期望、人際張力都是個體對特定人際情境的主觀體驗,三者是相互關聯的。人際張力和人際安全是相對的,人際安全是個體人際適應的條件,人際張力是個體人際障礙的誘因,而人際期望是人際安全和人際張力的基礎,或者說是二者的內在機製。

第四,人際報複。在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中,還普遍存在著一種微妙的人際報複現象。如果某一個體有意或無意地貶損了另一個體,不管被貶損的個體當時反應如何,該個體往往都會在以後的某一時候遭到被貶損個體的報複,雖然這種報複可能是無意識的,並且不一定是激烈的暴力行為。人際報複直接增大人際張力,影響人際關係。

“問題討論”

你的人際交往能力怎樣?結合自身體會,談談人際交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