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音樂療法改善睡眠時,最好選擇在晚上睡前2~3小時,采取舒服的臥位,根據個人愛好、文化水平、失眠類型等選擇樂曲種類;音量以舒適為度,掌握在70分貝以下;時間不要過長,以30~60分鍾為宜;不宜單一用一曲,以免生厭;聽音樂時應全身投入,從音樂中尋求感受,並且還可以隨樂曲自我哼唱。再有,適宜的環境對療效有著重要的影響,運用音樂催眠時,要創造一個冷色、安靜的環境,盡可能排除一切幹擾因素,以保證音樂催眠的順利進行。
睡眠小貼士:
睡眠音樂的選擇:不宜盲目的投其所好,而應選擇和聲簡單、音樂和諧、旋律變化跳躍小,慢板的獨奏曲或抒情小品音樂。其中以小提琴、鋼琴獨秦曲效果較明顯,現在有減壓音樂和放鬆音樂。這類音樂的中心頻譜大都在125-250赫茲之間,往往比較容易誘人入睡。
知識鏈接:音樂也可以治療失眠
很多失眠的患者會選擇聽音樂來促進睡眠。其實,這是非常有科學根據的。音樂確實是一種可以促進睡眠的方式。不僅是失眠,音樂還可以作為治療很多疾病的有效手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人類具有豐富的情緒和情感,除了喜、怒、憂、思、悲、恐、驚外,還有平靜、輕鬆、愉悅、喜歡、愛慕、崇拜、嫉妒、敵意、孤獨、空虛、渴望、依戀等情緒,並因外界情況的變化,存在極其微妙、細膩和複雜的情緒變化。在諸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夠像音樂可以準確而細致入微地描述人類情緒活動的微妙變化,能夠直接、迅速、靈敏地作用於人的情緒活動。這是因為當人類感知音樂音響的變化,會不由自主的、直接產生相應的音樂情緒反應。例如,人們會從《二泉映月》的音樂中感到悲哀,會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開始幾小節中體驗到緊張、震撼和威脅的感覺,而莫紮特甜美的音樂能使人獲得平靜和愉悅的情緒體驗。
科學家研究證明:音樂與語言的腦功能區是分離的;左側腦在音樂時間序列、節奏辨別等方麵起作用,右腦則在音高、旋律、和聲感知處理過程中起優先和主導作用;大腦兩半球間及半球內各腦區間有相互的協同作用。
當受試者聽可產生愉快情緒的音樂時,左側大腦的額葉激活,而恐懼和悲傷的音樂則顯示右側大腦額葉激活。激活程度與情緒強度相關的部位,還包括海馬旁回和額葉區。音樂引起被試者產生愉悅高峰體驗時,腹側紋狀體、中腦、杏仁核、眶額皮層和腹側內側前額皮層(MPFC)激活。這些部位能影響支配人體內分泌和內髒器官活動的下丘腦。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促進人體分泌相關激素、酶與神經遞質,從而發揮它們的生物學效應。
如果失眠了,那就立刻行動起來,聽聽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