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通過音樂舒緩身心,讓大腦處於睡眠狀態(1 / 2)

清代醫學家吳尚先曾說:“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也。”的確,音樂是改善睡眠的一帖“良藥”,是既賞心又悅耳的“催眠師”。音樂通過有規律的頻率變化,作用於大腦皮層,會對丘腦下部、邊緣係統產生效應,調節激素分泌,促進血液循環,調整胃腸蠕動,促進新陳代謝,改變人的情緒體驗和身體機能狀態,進而使人們的睡眠得以改善。

臨床實踐亦證明,讓神經衰弱、失眠或患有其他睡眠障礙的人,常聽一些舒緩的民樂、輕音樂等,通過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可使其情緒平穩、放鬆,起到鎮靜、安眠,改善睡眠質量的作用。

東南亞、前蘇聯有一些久負盛名的催眠名作,其改善睡眠的作用已被國內外實踐所證明,如《催眠曲》、《媽媽》、《寶貝》、《悲傷西班牙》、《意大利女郎》、《月夜》、《夢之橋》等。這些曲目,或悲壯舒雅,或恬淡平緩,或情意綿綿,對各種失眠均有改善作用。在我國目前比較流行的催眠曲目主要有以下幾種:

古代曲目:有《陽關三疊》、《良宵》、《梅花三弄》、《宮秋月》、《黛玉葬花》、《霸王禦甲》、《高山流水》、《魚中遊》等等。這些曲目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舒緩、高雅、清心,可使患者心地清靜,安然踏實,緩緩入眠。

現代曲目:有《感情》、《無限的愛》、《小城故事》、《山水隔不斷相思情》、《天涯歌女》、《太湖美》、《江南好》、《海濱之夜》、《秋思》、《小草》等等。這些曲目的特點是,優雅、細膩,感情豐富,對心情煩躁、鬱鬱寡歡的失眠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

籠統來講,具催眠作用的樂曲有《寶貝》、《春思》《軍港之夜》、《平湖秋月》、《大海一樣的深情》、《銀河會》、《二泉映月》、《燭影搖紅》,以及莫紮特的《催眠曲》、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夢》、海頓的《G大調托利奧》、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等;另外,《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蘇武牧羊》、《小桃紅》,及貝多芬的奏鳴曲、肖邦和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等均有鎮定安神作用。

對那些因憂鬱而引起的失眠患者而言,可欣賞《光明行》、《喜洋洋》、《雨打芭蕉》、《春天來了》、《啊,莫愁》、《步步高、》《采花燈》、《喜相逢》,以及莫紮特的《第40交響曲(b小調)》、西貝柳斯的《憂鬱圓舞曲》、格什文的《藍色狂想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門德爾鬆的第三交響曲等。

對那些因焦慮而引起的失眠患者而言,可欣賞樂曲《仙女牧羊》、《塞上曲》及韓德爾的組曲《焰火音樂》、聖桑的交響詩《死亡舞蹈》。

對因疲勞過度引起的失眠患者而言,可欣賞《假日的海灘》、《矯健的步伐》、《錦上添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