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
作者:王豔雲
【摘要】創新能力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後天培養與訓練的結果。中學階段是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把握好這一時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思想品德培養創新能力
中學思想政治課更應在日常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那麼如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著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首先,教師要創設情境,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興趣和啟發思維,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創設新的環境中,能讓學生思維產生碰撞,開拓思路。合理的教學方法選擇中,最能體現創新教育的一個途徑的就是問題情境的創設,即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這不僅能使學生在興趣和成功的喜悅中較好地掌握新知識,還能從中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教師應根據所教內容不斷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的眼神、微笑、一個手勢,也會給課堂帶來和諧的氣氛,讓學生感到情和愛,產生一種愉快向上的求知欲。當學生站起來,由於害羞,緊張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教師期待的目光,麵帶笑容的提示,可以使學生放鬆下來,恢複自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話的聲音大小、速度快慢、抑揚頓挫都可以對學生無意中產生影響。而教師在講課時伴隨的動作、表情等是最有直觀作用的,它有助於教師更準確更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對學生保持記憶起積極作用。
其次,運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啟發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教學規律,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有效地發展認識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的教學方法。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意思是:學生處於求懂而未懂透,想說而說不出的積極思維狀態中,教師才給予開導。強調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分析,舉一反三,探求新知。
中學生由於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所限,容易受習慣的影響,喜歡按照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發散思維,是克服思維惰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一題多問,要求學生變化角度思考。教學中,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隻有學生積極地、能動地參與,才能培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學法指導可分步驟進行,以自學方法為例,第一,預習,給預習提綱,指導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其中的關鍵詞語,理解並歸納其中的重點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學習閱讀方法;第二,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比較、歸納知識,根據所要學的知識,結合社會實際提出問題,以培養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第三,應該讓學生學會獨立獲取信息,並且將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結構結合,主動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問題解決的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地獲取知識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飛躍,這種能力需要逐步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