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素質教育
作者:高曉琴
【摘要】隨著當今社會全麵迅速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密,作用也日趨強烈,要培養對社會負責的公民,促進人類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無疑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這也是地理教育在培養合格公民,對社會負責的新一代的重要功能,也是全麵真正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關鍵字】中學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含義與地位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含義。新的課程標準,根據基礎教育的任務、教育基本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考慮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質,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課程特點,滲透對學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方麵的要求,這些要求是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程標準裏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四條目標,從注重學生個性思想品德素質教育出發,在心理素質方麵提出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在思想素質方麵要求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製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審美素質方麵要求學生“初步養成審美的情趣”。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地位。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識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課程標準的必要目標是其他目標要求所不能代替的,而且它還是課程追求的一個終極目標。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擺脫以往課程教學的唯知主義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
以往的課程目標,強調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放在次要地位,把其目標隻是作為輔助和陪襯地位的目標,內容也隻是單純的愛國主義教育情感的培養。顯然,新課程的教育目標豐富了地理教育目標的內涵,提高和突出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培養新一代合格公民中的作用更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全麵推進素質教育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現狀
雖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從過去的一個輔助的、陪襯的地位上升到課程的終極目標,但是由於如升學壓力、課時不足、重視程度等諸多原因,目標的實行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學是雙方麵的,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重視不夠,導致實施力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