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摒棄不良學習方法,教會學生有效學習
當前不少學生還停留在過分依賴教師,忽視自我;忽視學科特點,生搬硬套;忽視思維過程,死記硬背的現狀。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死板的學習方法,很難達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當務之急,地理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與方式,指導學生科學有效的地理學習方法。
首先,要加強地圖的利用。地圖具有直觀、形象、內容豐富的特點,幾乎所有的地理學習內容都可以借助地圖來完整表述。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地圖的閱讀與分析,把顯性的地理事物與隱性的分布規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到腦中有圖、圖文互換。例如,在學習“長江概況”時,要求學生看圖說出長江依次流經我國的11個省區,並將11個省的簡稱串聯成一句話,如:“青藏漢子穿(川)上雲做成的雨(渝)衣,肚子餓(鄂)了,吃得很香(湘),吃完幹(贛)活,幹完(皖)出了一身汗,太舒(蘇)服(滬)了”。將零碎的地理事物順序串聯,學生根據所編的“故事”,在填充圖上輕鬆地填出11個省區的名稱,鞏固了學習成果。
其次,加深地理規律原理的理解。地理基本原理、時空分布規律是地理學科中最抽象深奧的核心知識,教師要抓住規律性知識有章可循的特點,反複向學生講解,培養學生理解記憶並形成自己的見解的學習習慣,做到心中有理、據理論實。例如,我國平原地區的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歐洲西部也是以平原地形為主,為什麼農業生產卻以畜牧業為主?針對學生的“疑問”,我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引導學生分析歐洲西部的氣候特點,總結出歐洲西部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限製其農業發展,選擇農業方式的關鍵因素是熱量條件而不是地形。
總之,學生的有效學習要在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式中形成。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認知規律和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不斷積累、比較,探索出適合地理又屬於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
四、加強實踐探究活動,著眼學生能力發展
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就是要加強實踐和探究活動。實踐探究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密切聯係學生生活和社會生產實際,注重對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強調生活經驗與書本知識的有機結合,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適於開展地理實踐探究活動的課程資源主要有:
1.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活動。教材有相當份量的“活動”內容,要利用課外時間完成的。它是以鞏固課堂知識,提升地理學習能力為主的課內教學活動的延伸。如學習《極地地區》後,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從報刊雜誌上收集關於南極地區的報導、圖片,舉辦一個有關極地地區環境保護與利用的小型展覽會。
2.立足本土的課外實踐、探究活動。鄉土地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鄉土地理作為學習的載體,讓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提升實踐創新能力。例如,我校是農村學校,學生大多是來自周邊各個自然村,學習“因地製宜發展農業”後,組織學生考察我校附近各村的農業用地情況。其作法是:首先,落實各村學生名單,以學生所在鄉村分為一個個自然小組,教師根據學生差異進行微調,確定小組長名單;其次,各小組收集各鄉村的地形圖、氣候圖、農業用地分布圖等資料;第三,對各自然小組所屬村落的農業用地情況實施野外實地考察,並在有關地圖上標注有關地理事象。最後,以小組為單位,撰寫關於考察村落的各類土地使用情況的考察報告。學生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和各種社會資源於實踐活動中,不但深化了課堂上獲得的地理知識,而且發展了與人交往合作、初步調查研究等能力。
總之,地理是初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直接關係到“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廣大地理教師必須切實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方式,構建開放的地理課堂,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地理教學開展得更紅火,更紮實,更深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日製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長樂市營前中學)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