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發展為本 提升地理學習能力
素質教育
作者:歐瑞雲
【摘要】本文著力探討在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應走出一條以學生發展為本,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新路子。具體作法有:轉變地理教學理念,促成學生主動學習;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摒棄不良學習方法,教會學生有效學習;加強實踐探究活動,著眼學生能力發展。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學習方法實踐探究
目前,有相當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習思想上不重視,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不夠紮實;部分教師的課改新理念、教學新觀念尚未真正樹立,就教書,弱化了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培育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地理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並給中學地理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探索“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興趣與能力”的新路子。
一、轉變地理教學觀念,促成學生主動學習
學會主動學習是新課改的本質要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必須建立在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知識的實用性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要立足生活和生產實際,充分發掘“對生活有用的”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課程資源,使學生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深切感受到地理知識對生產、生活的巨大作用,進而產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意願。
例如,在教學氣候知識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四季物相的變化,體驗一年四季天氣的變化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的關係,學生通過探索深刻認識到氣候對人們衣食住行、身心健康以及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又如近年來世界各地地震頻繁,在媒體網絡普及的背景下,現在的初中學生對於地震知識並不陌生,教師利用“5月12日中國防災減災日”為引子,引導學生探討:①地震發生前會有哪些異常現象,②地震中如何保護自己,③世界上有哪些先進的防災減災經驗,④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哪些防震減災的準備工作等等。在交流探究活動中,增強學生防震避險的思想意識。
象這樣將生活元素巧妙地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變“學習地理無用”為“學習地理有用”。
二、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因而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的變革是個與時俱進至關重要的課題。地理教師要更新思想,對以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加以傳承創新,不斷探索新的適合學生實際、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的多元化的地理課堂教學方式,使地理課堂教學不再陷入“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做旁觀者”的僵化局麵。
首先,教師要善於營造民主、寬鬆、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大膽發言,直抒己見,使地理課堂不僅成為學生的學堂,更成為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潛能的舞台。
其次,教學方式的選用要根據教材內容、考慮初中學生年齡特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盡量采用生動活潑、富有激勵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例如,在學習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時,開展遊戲活動。利用FLASH小課件,以動態的形式依次展示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圖片,學生根據輪廓形狀快速搶答出該省的名稱、行政中心和簡稱等。又如,在學習“我國秦嶺——淮河南北農業差異”時,就“哪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條件好,好在哪裏”的問題開展“課堂辯論”。把全班2/3學生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大組,剩餘學生充當裁判員或書記員。雙方輪流發言,就各自的農業發展優勢向對方展開攻勢,同時深刻指出對方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學生通過辯論,不但掌握了南北方在自然與人文方麵存在有哪些差異,同時也深刻領會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真正含義。此外,“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式學習”、“競賽式學習”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式。
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增加課堂的吸引力,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敢說、敢做、能說、會做,從而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