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之我見(1 / 2)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之我見

教學交流

作者:鄭照麗

《語文課程標準》中教學要求的安排和教學策略的選擇,體現了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更要去積極響應,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在學習者身上培養發現快樂,創設符合學生心理,貼近學生生活,且又能與本節課密切相關的導入部分。當然,這種導入不再是以往那種單獨地由教師表白的一種形式,而是一種“情境”,這種“情境”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教師在此環節一定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力求貼近學生實際,找準知識的切入點,密切聯係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通過巧妙情境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積極學習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角色”一詞源於喜劇。現在大多數社會心理家認為,角色就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規定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模式的總和。當個體產生為自己的社會身份所規定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模式時,便扮演了角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就會產生與之相應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模式,從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改變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地位,常常會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本班曾有一個學生,其他成績都不錯,唯獨語文成績不理想,學習語文也比較被動。自從讓她扮演語文科代表的角色,她很快就產生了與語文科代表角色相應的行為模式,學習語文顯得格外主動,認真努力了,時間一久,她的語文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學習積極性也隨之調動起來,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盡可能地利用機會,放手讓學生去扮演角色。比如,教學完《談編報》就讓學生扮演出報工作人員的角色,編手抄報、黑板報。學生擔任這一角色後,馬上就產生了與之相應的行為模式,板報出的毫不遜色。此時,如果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何愁學生的學習勁頭調動不起來?另外,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要學生上一堂課、批改作業等。適時地采用這些方法,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角色地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動腦動手,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強化原理”是心理學的概念,是由美國的斯金納提出的。它的要點是,人和動物總是自動出現許多行為,凡是受到強化的行為,以後出現的可能性就增加。這說明及時提供強化,能促使學生發現自己的進步而產生愉快感,也使學生知道自己的知識是否正確。長期積累,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例如有個後進生,在筆者創設的課堂情境中,對課文《故鄉》體裁、作者進行了提問。在其他學生的哄笑聲中,筆者本著尊重學生人格的原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讓他明確知道自己的知識是正確的。同時以他為契機,鼓勵其他學生要學習他有勇氣、敢大膽提問的精神。結果,這些強化因素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以後的課堂教學,學生都能針對課文內容積極提問、回答,甚至爭辯。這一可喜的現象,正慢慢改變著學生原先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逐漸產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他們的主動學習能力也一點點地培養和鞏固起來,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本年度期末測試中,本班的語文成績在全校同年級中名列前茅。強化原理雖然來自心理學,但也可以指導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要適當運用這一原理,強化學生的自覺學習行為,以此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