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隻考慮自己的感受,不能發泄自己的一時之氣,不能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想當然的思考問題。從剛才的事例中,家長值得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要想改變孩子,必先改變自己
在平時與學生交談中,我們發現不少孩子也喜歡記錄爸爸和媽媽的事情,在他們看來這隻是寫下生活中難以說的話而已。所以我們要想當孩子第一任老師,重言傳,更應重身教。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要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期望要符合實際,與家長自身要吻合。所以改變孩子首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第二,記錄要以敘事為主,多賞優點、少談缺點、提出希望、充滿信心
敘事通常是孩子較為喜歡的一種方式。在上述事例中,家長要學會從發現孩子的優點開始,用正能量來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變缺點為希望,變希望為信心。
要想改變孩子,必先改變自己。作為家長,一定要想辦法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角色。從家長後麵的博客中,我們確實看到了改變。當然家長的這種改變必須是真實的,長效的,否則波動的反複將會帶來更為複雜的家庭矛盾。
第三,記錄的內容要考慮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在上一事例中,孩子身上一定有很多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期望孩子一下子全都改變。我們應該權衡孩子問題的輕重緩急,從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搭建梯度。在上一事例中,我們首先是要打開與孩子交流的心門。心門打不開,再好的方法,再有道理的道理,他不聽,效果為零;他反感聽,效果為負。對於孩子的問題,如果我們希望把孩子看電視、上網、打球等所有的問題都一下解決,必然會適得其反。教育必須遵循規律,必須符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對於每一位家長來說,孩子都是我們最疼愛的人。但我們一定要突破愛孩子的表象,不能因為你的溺愛、嚴愛而害了孩子。成長記錄是一種非常好的與孩子交流的方式。要做好孩子的成長記錄,就不是簡單的羅列,更不能成為自己情緒發泄的空間。孩子成長記錄的方式不一,但必須要遵循規律,精心融入教育元素,引導孩子、教育孩子,發揮成長記錄的教育力量。給孩子留下美好回憶的同時,也把她變為自己心靈的依托。
(作者單位:淮安市開明中學)
編輯/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