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教學交流
作者:王豔芳
生活是萬花筒,悠久的文明,燦爛的文化,豐滿的偉人形象,無不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多方麵、多層次的情感體驗。身邊的人和事就是寫作的素材。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曆史長河裏流淌至今依舊熠熠發光的金子,是一個民族情感的長廊:如明月、霜露、白發、杜鵑等融合的鄉愁,如陽光、春天、鶯啼、燕語等組成的希望,如梅、蘭、菊、竹等體現的氣節……這些傳統的氤氳、美妙的意境對於積累學生情感作用很大。
社會的英雄人物,心目中的學習楷模:如曆史上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意氣豪邁又濃鬱冷峭的陸遊、身經亂世仍關心天下寒士的杜甫;現實生活上的雷鋒,抗震救災的人民解放軍,身邊的優秀人才等等。通過學習認識,而通過寫作訓練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
讓曆史文化來影響學生的認知規律,很多教師覺得這樣會讓作文教學失去“主心骨”,會讓學生在曆史的淹沒、文化的陰影中失去自己的聲音,實踐證明:不會。在對待這些內容的時候,他們不是簡單的抄襲、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是在曆史雄渾的曆史文化支撐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如有的學生為了弄清《詩經》中黃河的清濁,翻找史料,如學生將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與現代的表達手法進行區別……曆史折射出的光輝經過學生敏感的心靈過濾,散發出的文學底蘊深沉而有內涵。
“文學貴為有感而發、緣事而發。”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文為心聲的道理。有許多學生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他們總認為要寫有意義的事,要寫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影響頗大的大事,而對於雞毛蒜皮、瑣碎小事則感到無必要寫、沒有內容寫。這從一個方麵說明了學生對生活缺乏體驗,心中缺少對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節課過後,有的學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地躺著一個題目。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生活聯想,形成生活積澱。生活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寶庫,我們身邊每天發生著不可計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為此,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做到“日憶”,即每日一憶,對當天發生的事情進行一次回憶,想想有什麼事可以成為作文素材。對“日憶”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經曆的事情在腦海裏演一遍電影——這是會想;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思考可以把它寫成什麼作文——這是記得。打破這些框框,學生紛紛開始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起來,這就為作文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材料寶庫,以等級打分,激勵學生。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了開放性習作的研究和探討,要求教師在批改習作時注重激勵學生,具體做法是將作文分為優、良、及格、不及格四級。在第一次評改時,教師可控製優級人數,隻有極個別優秀作文可打優級,修改後有進步的可升級;對那些作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善於抓住進步點、閃光點,稍有進步便予以升級;同時輔以“表揚信”等通知家長的形式,家校結合,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持久的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