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學的體會
教學交流
作者:王新寧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成學生學習的惟一對象,譬如語文,除了一本課本外,就是一大堆練習,其它什麼也沒有了。現在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展、重組,並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係和融合,同時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質疑和超越。就語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師更多地引導學生進入“大語文”的天地。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課程的“教學過程”變得靈動活潑,它不再是一個封閉係統,也不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而是強調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不能讓活人圍繞死的教案轉,而是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新課程的“教學時空”變得延展開放,它突破了傳統教學封閉、狹小,眼界限於書本的藩籬。新課程突破了“課堂教學就是教室裏上課”的傳統觀念,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不再隻局限於教室,而是拓寬到生活和社會的各個領域。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學習;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象也不再隻限於有字的教科書,而是延伸至整個自然界和社會這部“活”的無字書。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作文離不開生活,要引導學生寫自己喜歡的人和事、身邊的真人真事,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吸納多麵向的智能結晶,這是文學欣賞或創作的基礎。
寫作先有廣泛的知識和豐富的生活體驗,再加上敏銳的心思、良好的語文能力和純熟的寫作技巧,才能寫出一篇篇精采的文章。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社會熱點、焦點,評論大眾話題,積累生動具體的素材的習慣。老舍先生說:“要練習我們的眼睛,善於觀察人的動作、態度和表情;練習我們的耳朵,善於聽取別人講話的語句、聲調和他的特殊用語。”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自己周圍的人物、事物、景物,透過現象看本質,由此及彼,多分析,感悟人生真諦。學生懂得麵對瞬息萬變的日常生活,時時睜大一雙銳利的眼睛,帶著一顆像雷達一樣敏感的心靈,就會擁有生活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素材。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引導學生結合他們的理想與信念,夢想與現實,多用心體會,培養高尚的人格,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用自己的豪言壯語記錄下來,如此一下筆就會自然流露,真誠良善的本性,加上言之有物,才會是一篇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好的文章。
古人雲:“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知音。”對於語文作文的教學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從一開始幾乎都先是一個優秀的讀者。讀書不但可以使我們從書中懂得世間各方麵的道理,而且可以讓我們從古今各大家的文章上學得詞句的美麗和風格的清高。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得麵目可憎,言語索然無味。”“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可見閱讀的重要。那麼我們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