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實現“體育後進生”的轉化(1 / 2)

如何實現“體育後進生”的轉化

教學交流

作者:耿倩

【摘要】對於“體育後進生”,要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身體現狀,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對症下藥,實現轉化,最後達到麵向全體學生,共同完成體育教學目標。

【關鍵詞】體育後進生轉化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後進生”是客觀存在的。所謂“體育後進生”是指體育品德和運動能力等方麵的發展水平與教學不相適應,完成不了體育學習任務的學生。教學中怎樣對“體育後進生”進行轉化教育,是本文研究的課題。

一“體育後進生”的“個性”心理特點

小學階段是青少年學生長身體、長知識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是從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關鍵性階段。他們思想活躍,但情感偏激;要求進步,但組織紀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較差;有創新意識,接受新生事物快,善於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艱苦奮鬥精神;他們希望學有所成,有所作為,但往往知難而退,缺乏實幹精神。“體育後進生”除了具有同齡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具有以下“個性”心理特點。

1.心理矛盾,情感不穩。“體育後進生”有自卑、逆反、閉鎖、放縱等不同類型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織在一起,並時時處於矛盾之中,他們對周圍的教師和同學有恐懼感和對立情緒,他們意誌薄弱,自製力較差。

2.性格內向,缺乏自信。“體育後進生”大都有性格內向的特點,在集體活動中適應性較差,又是舉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難而退。

3.意誌品質薄弱。意誌品質比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對持續時間較長、單調的項目(如:長跑)難以堅持。缺乏勇氣,擔心練習中出現傷害事故,練習時束手束腳。

4.缺乏積極的情感體驗。由於體形較胖、力量較差等原因,導致體育成績比較低,體驗不到肌肉活動帶來的積極感受。從而使這些學生主動進行鍛煉的毅力不夠,體育成績提高慢。

二、“體育後進生”的轉化教育

1.個別指導、優生幫促。教師針對“體育後進生”在素質上存在的差異,進行個別指導、課後輔導或布置課外任務,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高信心,在掌握了一定技術後,指導他們練習時,態度要親切,指導要耐心,手段要多樣,課上課下結合,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的苦心,從而放下包袱,提高練習效果。另外,還可以製定體育骨幹或技術較好的學生幫助“體育後進生”的計劃,同學之間形成教與學、幫與帶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助於消除他們在教師麵前的羞怯與自卑,便於解放思想,投入練習。

2.降低標準、同等評優。在統一技術動作或課堂練習時,適當降低難度,減輕負擔或放慢速度要求,使“體育後進生”感到課有所練,練有所獲。對此,教師應事先周密地考慮,提出合理的練習內容、高度、遠度以及完成動作的標準。在分組教學時,應盡量把他們分在一起,這樣有利於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完成動作的信心。在教學中,教師及時地把進步較快,成績提高明顯的“體育後進生”作為說服教育其他“體育後進生”的依據,並令其幫助其他“體育後進生”練習。在此情況下,能激發其他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增強“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比教師的講解、示範、指導更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