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讓品德課異彩紛呈
教學交流
作者:史文波
【摘要】《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所以對於這樣生活性、開放性、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為學生創設體驗學習情景,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引發學生的道德實踐,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道德踐行,規避傳統的教學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吸引學生參與課前調查,促進學生能力提升,把教師從繁重的講解中解放出來。所以,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上,隻有放手讓學生大膽體驗,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使他們在體驗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靈的共鳴、品德的升華和行為的轉變,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關鍵詞】體驗學習情景實踐活動課前調查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紀就提出“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釋說“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後就忘記了。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自然就理解了。可見,對學生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了記憶不深,隻有親身體驗和實踐到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為了防止那種“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的現象故伎重演,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通過體驗學習,實現學生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而《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所以對於這樣生活性、開放性、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麵,筆者就結合課堂教學簡要談談我個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創設體驗學習情景,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要引發學生的道德實踐,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完成三個轉化:一是要將普遍的道德規範及道德情感體驗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實踐內容,引發學生個體化的道德情感體驗,實現個體層麵的道德實踐和體驗;二是通過個體道德實踐,體會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三是道德實踐與道德體驗的相互轉換。
新的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淡化了對理論知識灌輸的要求,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種特定場合中被激發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觸景生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人為地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動情點,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
當然,對於情景的創設需要教師針對授課內容,有的放矢地去選取具體的方式。
二、引導參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道德踐行
傳統的教學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從而也失去了情感內化的過程。新的課程標準實行“知行統一”的教學原則,注重實踐環節對情感內化和道德行為的強化作用。思想品德課程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主動性”。在平常的教學中,我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活動建議,結合本校實際,組織開展了各種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