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是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途徑,它不受教學大綱的限製,學生可以在這個課堂裏自由馳騁,發揮自己的才能,在社會實踐中磨煉自己。不但能夠充實教學內容,還使學生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三、吸引參與課前調查,促進學生能力提升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某所中學中有一位優秀的物理教師,不管什麼樣的班級,他隻要帶上一學期,成績就會躍居平行班級的前列,但是他隻是一位小學畢業生。問及原因,他憨厚地說:“正是因為我不會,所以我從來不大敢講,大部分時間讓給了學生講。”後來,這位老師被學校送到高等學校進修,進修結束回到學校後,他敢講了,但是學生的成績卻反而快速下降了。這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學習永遠是學生的事情,隻有我們把展現、體驗的機會還給學生,學生就一定能夠給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是《學看平麵圖》,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前調查作業:一是尋找平麵圖——利用網絡、出遊、書籍、宣傳單等方式搜集各種各樣的平麵圖;二是讀懂平麵圖——通過搜集到的各種各樣的平麵圖總結讀懂平麵圖的方法。課上,我把講課的時間讓給了學生,這樣,孩子們更能夠接受,而且把表達、組織、思維的權利都還給了學生。這樣,教師還解放了,學生的能力還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總而言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主體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知是決定教學活動成功的關鍵.成功的教學活動必須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係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的學習收獲也不僅僅是將前人成功的經驗或科學知識簡單地“拿來”,學習過程不是一個簡單化的、被動的、接受式的“拿來”過程,而是一個基於學生身心體驗的、師生共同作用、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從而獲得應有的科學知識和社會經驗以及終身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生存能力和技巧的過程。在品德與生活課上,隻有放手讓學生大膽體驗,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使他們在體驗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靈的共鳴、品德的升華和行為的轉變,我們的品德教學才會異彩紛呈,我們的學生才會精彩一生。
(作者單位: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中心小學)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