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運動調理(3 / 3)

④上體微向左轉,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於左手腕裏側(相距約5厘米)上體繼續向左轉,雙手同時向前慢慢推出,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前,左前臂保持半圓;同時身體重心逐漸前移變成弓步;目視左手腕部。

要點:向前推時,上體要正直。推的動作要與鬆腰、弓腿相一致。

⑤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經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與左手齊,手心向下,兩手左右分開,寬與肩同;然後右腿屈膝,上體慢慢後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腳尖翹起;同時兩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目向前平視。

⑥上式不停,身體重心慢慢前移,同時兩手向前、向上推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目平視前方。

要點:向前推時,兩手須走曲線,腕部高與肩平,兩肘微屈。

第八式:右攬雀尾

①上體後坐並向右轉,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尖裏扣;右手向右平行劃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平屈胸前,左手掌心向下與右手成抱球狀;同時身體重心再移至左腿上,右腳收至左腳內側,腳尖點地,目視左手。

②同“左攬雀尾”①解,隻是左右相反。

第九式:單鞭

①上體後坐,身體重心逐漸移至左腿上,右腳尖裏扣;同時上體左轉,兩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運轉,直至左臂平舉,伸於身體左側,手心向內,右手經腹前運至左肋前,手心向後上方;目視左手。

②身體重心再逐漸移至右腿上,上體右轉,左腳向右腳靠攏,腳尖點地;同時右手向右上方劃弧(手心由裏轉向外),至右側方時變勾手,臂與肩平;左手向下經腹前向下劃弧停於右肩前,手心向裏;目視左手。

③上體微向左轉,左腳向左前側方邁出,右腳跟後蹬,成左弓步;在身體重心向左腿的同時,左掌隨上體的繼續左轉慢慢翻轉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與眼齊平,臂微屈;目視左手。

要點:上體保持正直,鬆腰。完成式時,右肘稍下垂,左肘與左膝上下相對,兩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時,要隨轉體邊翻邊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後突然翻掌。全部過渡動作,上下要協調一致。如麵向南起勢,單鞭的方向(左腳尖)應向東偏北(大約15.)。

第十式:雲手

①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身體漸向右轉,左腳尖裏扣;左手經腹前向右上劃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後,同時右手變掌,手心向右前;目視左手。

②上體慢慢左轉,身體重心隨之逐漸左移;左手由臉前向左側運轉,手心漸漸轉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經腹前向左上劃弧至左肩膀前,手心斜向後;同時左腳靠近右腳,成小開立步(兩腳距離約10~20厘米);目視右手。

③上體再向右轉,同時左手經腹前向大踏步劃弧至右肩前,手心斜麵向後;右手右側運轉,手心翻轉向右;隨之左腿向左橫跨一步;目視左手。

④同②解。

⑤同③解。

⑥同②解。

要點:身體轉動要以腰脊為軸,鬆腰、鬆胯,不可忽高忽低。兩臂隨腰的轉動而運轉,要自然圓活,速度要緩慢均勻。下肢移動時,身體重心要穩定,兩腳掌先著地再踏實,腳尖向前。視線隨左右手而移動。第三個“雲手”的右腳最後跟步時,腳尖微向裏扣,便於接“單鞭”動作。

第十一式:單鞭

①上體向右轉,右手隨之向右運轉,至右側方時變成勾手;左手經腹前向右上劃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內;身體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腳尖點地;目視左手。

②上體微向左轉,左腳向左前側方邁出,右腳跟後蹬,成左弓步;在身體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時,上體繼續左轉,左掌慢慢翻轉向前推出,成“單鞭”式。

第十二式:高探馬

①右腳跟進半步,身體重心逐漸後移至右腿上;右手變掌,兩手心翻轉向上,兩肘微屈;同時身體微向右轉,左腳跟漸漸離地;目視左前方。

②上體微向左轉,麵向前方;右掌經右耳旁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與眼同高;左手收至左側腰前,手心向上;同時左腳微向前移,腳尖點地,成左虛步;目視右手。

要點:上體自然正直,雙肩要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換重心時,身體不要有起伏。

第十三式:右蹬腳

①左手手心向上,前伸至右腕背麵,兩手相互交叉,隨即向兩側分開並向下劃弧,手心斜向下;同時左腳提起向左前側方進步(腳尖略外撇);身體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目視前方。

②兩手由外圈向裏圈劃弧,兩手交叉合抱於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後;同時右腳向左腳向左腳靠攏,腳尖點地;目平視右前方。

③兩臂左右劃弧分開平舉,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時右腿屈膝擔起,右腳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目視右手。

要點:身體要穩定,不可前俯後仰。兩手分開時,腕部與肩齊平。蹬腳時,左腿微屈,右腳尖回勾,勁使在腳跟。分手和蹬腳須協調一致。右臂和右腿上下相對。如麵向南起勢,蹬腳方向應為正東偏南(約30°)。

第十四式:雙峰貫耳

①右腿收回,屈膝平舉,左手由後向上、向前下落至體前,兩手心均翻轉向上,兩手同時向下劃弧分落於右膝兩側;目視前方。

②右腳向右前方落下,身體重心漸漸前移,成右弓步,麵向右前方;同時兩手下落,慢慢變拳,分別從兩側向上、向前劃弧至麵部前方,成鉗形狀,兩拳相對,高與耳齊,拳眼都斜向下(兩拳中間距離約10~20厘米);目視右拳。

要點:完成式時,頭頸正直,鬆腰鬆胯,兩拳鬆握,沉肩垂肘,兩臂均保持弧形。雙峰貫耳式的弓步和身體方向與右蹬腳方向相同。弓步的兩腳跟橫向距離同“攬雀尾”式。

第十五式:轉身左蹬腳

①左腿屈膝後坐,身體重心移至左腿,上體左轉,右腳尖裏扣;同時兩拳變掌,由上向左右劃弧分開平舉,手心向前;目視左手。

②身體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腳收到右腳內側,腳尖點地;同時兩手由外圈向裏圈劃弧合抱於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後;目平視左方。

③兩臂左右劃弧分開平舉,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時左腿屈膝提起,左腳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目視左手。

要點:與左蹬腳式相同,隻是左右相反。左蹬腳方向與右蹬腳成180°(即正西偏北,約30°)。

第十六式:左下勢獨立

①左腿收回平屈,上體右轉;右掌變成勾手,左掌向上、向右劃弧下落,落於右肩前,掌心斜向後;目視右手。

②右腿慢慢屈膝下蹲,左腿由裏向左側(偏後)伸出,成左仆步;左掌下落(掌心向外)向左下順左腿內側向前穿出;目視左手。

要點:右腿全蹲時,上體不可過於前傾。左腿伸直,左腳尖須向裏扣,兩腳腳掌全部著地。左腳尖與右腳跟踏在中軸線上。

③身體重心前移,左腳跟為軸,腳尖盡量向外撇,左腳前弓,右腿後蹬,右腳尖裏扣,上體微向左轉並向前起身;同時左臂繼續向前伸出(立掌),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向後;目視左手。

④右腿慢慢提起平屈,成左獨立勢;同時右手變掌,並由後下方順右腿外側向前弧形擺出,屈臂立於右腿上方,肘與膝相對,手心向左;左手立於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視右手。

要點:上體要正直,獨立的腿要微屈,由腿提起時腳尖自然下垂。

第十七式:右下勢獨立

①右腳下落於左腳前,腳掌著地;然後左腳前掌為軸,腳跟轉動,身體隨之左轉同時左手向後平舉變成勾手,右掌隨著轉體向左側劃弧,立於左肩前,掌心斜向後,目視左手。

②同“左下勢獨立”①解,隻是左右相反。

要點:右腳尖觸地後必須稍微提起,然後再向下仆腿,其他均與“左下獨立勢”相同,隻是左右相反。

第十八式:左右穿梭

①身體微向左轉,左腳向前落地,腳尖外撇,右腳跟離地,兩腿屈膝成半坐盤式;同時兩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狀(左上右下);然後右腳收到左腳的內側,腳尖點地;目視左前臂。

②身體右轉,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手由臉前向上舉並翻掌停在右額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經體前向前推出,高與鼻尖平,手心向前;目視左手。

③身體重心略向後移,右腳尖稍向外撇,隨即身體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腳跟進,停於右腳內側,腳尖點地;同時兩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狀(右上左下);目視左前臂。

④同②解,隻是左右相反。

要點:完成姿勢麵向斜前方(如麵向南起勢,左右穿梭方向分別為正本偏北和正偏南,均約30°)。手推出後,上體不可前俯。手向上舉時,防止引肩上聳。一手上舉,一手前推,要與弓腿鬆腰上下協調一致。做弓步時,兩腳跟的距離同摟膝拗步式,保持在30厘米左右。

第十九式:海底針

右腳向前跟進半步,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稍向前移,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身體稍向右轉,右手下落經體前向後、向上提抽至肩上耳旁,再隨身體左轉,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與此同時,左手向前、向下劃弧落於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視前下方。

要點:身體要先向左轉,再向左轉。完成姿勢,麵向正西。上體不可太前傾。避免低頭和臀部外凸。左腿要微屈。

第二十式:閃通臂

上體稍向右轉,左腳向前邁出,屈膝弓腿成左弓步;同時右手由體前上提,屈臂上舉,停於右額前上方,掌心翻轉斜向上,拇指朝下;左手上起經胸前向前推出,高與鼻尖平,手心向前:目視左手。

要點:完成姿勢上體自然正直,鬆腰、鬆胯;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開。推掌、舉掌和弓腿動作要協調一致。弓步時,兩腳跟橫向距離同“攬雀尾”式(不超過10厘米)。

第二十一式:轉身搬攔捶

①上體後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腳尖裏扣,身體向後轉,然後身體重心再移至左腿上;與此同時,右手隨著轉體向右、向下(變拳)經腹前劃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上舉於頭前,掌心斜向上;目視前方。

②向右轉體,右拳經胸前向前翻轉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於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時右腳收回後(不要停頓或腳尖點地)即向前邁出,腳尖外撇;目視右拳。

③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腳向前邁一步;左手上起經左側向前上劃弧攔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時右拳向右劃弧收到右腰旁,拳心向上;目視左手。

④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時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與胸平,左手附於右前臂裏側;目視右拳。

要點:右拳不要握得太緊。右拳回收時,前臂要慢慢內旋劃弧,然後再外旋停於右腰旁,拳心向上。向前打拳時,右肩隨拳略向前引伸,沉肩垂肘,右臂要微屈。弓步時,兩腳橫向距離同“攬雀尾”式。

第二十二式:如封似閉

①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變掌,兩手手心逐漸翻轉向上並慢慢分開回收;同時身體後坐,左腳尖翹起,身體重心移至右腿;目視前方。

②兩手在胸前翻掌,向下經腹前再向上、向前推出,腕部與肩平,手心向前;同時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目視前方。

要點:身體後坐時,避免後仰臀部不可凸出。兩臂隨身體回收時,肩、肘部略向外鬆開,不要直著抽回。兩手推出寬度不要超過兩肩。

第二十三式:十字手

①屈膝後坐,身體重心移向左腿,左腳尖裏扣,向右轉體;右手隨著轉體動作向右平擺劃弧,與左手成兩臂側平舉,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時右腳尖隨著轉體稍向外撇,成右側弓步;目視右手。

②身體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腳尖向裏,隨即向左收回,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兩腿逐漸蹬直,成開立步;同時兩手向下經腹前向上劃弧交叉合抱於胸前,兩臂撐圓,腕高與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手心均向後;目視前方。

要點:兩手分開和合抱時,上體不要前俯。站起後,身體自然正直,頭要微向上頂,下頦稍向後收。兩臂環抱時須圓滿舒適,沉肩垂肘。

第二十四式:收勢

兩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兩臂慢慢下落,停於身體兩側;目視前方。

要點:兩手左右分開下落時,要注意全身放鬆,同時氣也徐徐下沉(呼氣略加長)。呼吸平穩後,把左腳收到右腳旁,再走動休息。

2.注意事項

(1)要思想入靜:心靜才能體鬆,體鬆也才便於心靜。如果練拳時邊練邊說話,不僅會使動作紊亂,內氣外散,而且身體也很難放鬆,達不到養生目的。因此,練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項準備,從預備式開始,就要摒棄一切雜念,物我兩忘,將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練的套路上,鎮定、沉著,專心致誌,靜心演練。

(2)要用意念引導行動:行拳中一切動作都應由意念支配,以意領先,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韌帶才可得到徹底放鬆和舒展。

(3)要順應陰陽,順應自然規律,陰陽相和:一切動作都應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動”,而非故意做作。動靜相兼,虛實結合,曲直互用,蓄發互孕,剮柔相濟。每個動作都應在規律的架構內活動,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不能隨心所欲或反序亂序,務使動作平常自然,輕鬆愉快,圓潤和諧。

(4)要動作輕靈:輕起輕落,慢起慢落,點起點落。真正做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身體不能“硬邦邦的”,落腳不“撲騰撲騰”的響。

(5)要慢中求功:練習時一定要以緩慢的速度進行,不急不躁,沒有對快速、猛烈的追求,隻有這樣,才容易使身心放鬆,沒有緊張的心理和情緒,才能不用僵力、拙勁、強勁,使肢體像春風楊柳一樣,綿綿不斷地向前行進。

(6)要適量運動,做到科學合理,安全實效,不要負重鍛煉。如果運動過量,身體不僅不會感到輕鬆,反而容易造成不應有的損傷。要因人製宜,量力而行,把握好運動量。初學者要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不可貪多求快,急於求成。體質較差者對高難度動作不要強求,不要與別人攀比,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

練習太極養生法,不一定天天按次序都做一遍,可根據自身情況擇其要者而行之。另外,要遵循太極拳的鬆、靜、自然三要素,以意念、動作、呼吸三者有機結合,如此,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七、瑜珈

經常練習瑜伽可以令人平和安詳,緩解學習、工作帶來的種種壓力與緊張。以下幾個瑜伽體式,配合呼吸堅持練習,可使神經衰弱患者一覺醒來,神清氣爽,迎接清早的暖陽。

1.脊椎扭轉式

(1)平坐在地麵上,雙腿向前伸展。彎曲右腿,右腳放於左膝外側,腳心與膝蓋平奇。左臂繞過右膝,左肘頂膝,左手抓住右膝蓋。右手放於身體正後方,指尖向後。

(2)吸氣,伸展背部;呼氣,身體扭轉向右後方,右肩,腰椎,頸椎,眼睛都向後扭轉。

(3)保持呼吸7~11次,換另一側。

2.犁式

(1)身體仰臥於地板,雙臂伸展在腿兩側,掌心向下。吸氣,緩緩舉起雙腳,手輕推地,腰身離地,腳和身體向後彎,越過頭部著地,大腳趾點地。

(2)呼氣,雙膝伸直,下顎頂胸口,後背向上伸展,大腿遠離頭部伸展。雙肘向內夾緊伸直,雙手十指交叉握拳,放於地麵。保持呼吸7~11次。

(3)然後雙腿彎曲放於額頭上放,雙手扶腰,一節一節的落下身體,雙腿伸展,平趟地麵。

3.肩倒立式

(1)從犁式開始,雙膝彎曲,膝蓋接近頭頂,雙手撐於背部。

(2)吸氣,雙腿向上伸直,下顎頂胸口,肩膀支撐身體。兩腳大拇趾並攏,兩眼注視腳尖。

(3)調整呼吸,保持姿勢2~5分鍾。然後雙腿彎曲放於額頭上放,雙手扶腰,一節一節的落下身體,然後雙腿伸展,平趟回地麵。

4.魚式

(1)仰臥於地板,雙腿伸展並攏,手臂放在臀部下方,手掌向下。

(2)吸氣,彎曲雙肘,支撐上身離開地麵,肘部撐地,抬起胸部,頭自然向後落;呼氣,頭頂接觸地麵。臀部壓在雙手上,雙腿緊貼地板,雙腳並攏放鬆。

(3)保持呼吸7~11次。然後放下背部和肩膀、頭放平,放鬆。

5.仰臥放鬆功

身體平趟在地板上,雙臂雙手自然打開,手心向上,脊椎伸展。閉上眼睛,保持腹式呼吸10~1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