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運動調理(2 / 3)

1.姿勢

一般初學者可采用臥位或靠坐位;對有陽亢症狀者,如頭暈頭痛者可采用平坐位;對氣血兩虛、氣虛下陷者宜用仰臥位。

2.呼吸

初練時采用自然呼吸,以後在呼氣時配合默念“鬆”字進行。

3.意念

特點在於以意領鬆,但要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放鬆部位,如肝陽上亢、心火上升患者,可以意領鬆湧泉穴;腎陽不足、陽虛明顯者,可以意領鬆命門穴;煩躁不安者,可意守外景,進行整體放鬆。

放鬆功練習的場所最好要在空氣新鮮、環境清靜的地方。每天可練1~2次,早晨練習效果更好。

五、醫療體操

(一)八段錦

八段錦在我國已有800餘年的曆史,動作簡單易學,不受場地限製,一年四季皆宜,運動量與太極拳相似。八段錦隻有8個動作,有立、屈、馬步3個基本姿勢。每天練習八段錦,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增加供氧量,並促進身體的協調性。

1.坐式八段錦

第一段。手抱昆侖

①兩手指相互交叉抱於後項部,頭往後頂,手向前按,頂時眼看上方,按時眼看下方,並配合呼吸。一頂一按,一呼一吸,二力相爭,反複練習。

②頭往左轉,手往右扳;頭往右轉,手向左扳,左轉向左看,右轉向左看,轉去時吸氣,扳回時呼氣。如此一轉一扳,一呼一吸,左看右看,多次練習。

第二段,天柱微震

全身肌肉放鬆,肩臂基本固定,腰腹微微轉動,並帶動頭頸旋轉。在頸部轉動時,腹部要伴隨著轉動進行突縮。頸肌肉放鬆,要隨腰部轉動而旋轉,使頭也四邊搖晃。向左右轉動若幹次。

第三段,托天按頂

兩手由體側上舉到頭頂,十指交叉互握,用力翻掌上托,臂肘伸直,全身伸展,提肛,同時吸氣。全身放鬆屈臂,手心不翻,輕按頭頂,呼氣。如此反複托按多遍。

第四段。牢攀腳心

兩腿伸直端坐,上肢盡量前屈,兩臂前平舉,手攀腳心,同時上體起伏彈動多次。初練時手盡量攀腳,前額竭力靠近腿部。

第五段,臂轉車輪

兩臂上舉,手輕握拳,由上經前向下向後劃圈,連續向前向後轉多遍,或單手在體側劃圈,頭肩隨臂擺動。

第六段,左右開弓

兩手先提至胸前,左手向左推出,右手向右拉,如拉弓射箭狀,此動作完成後兩手放於腹前,兩手再提至胸前,右手向右推出,左手向左猛拉,動作要領同前,如此交換進行。

第七段,交替衝拳

兩手握拳輪流向前猛衝數次,再輪流向左右兩側衝拳及交叉衝拳(左手向右前方衝拳,右手向左前方衝拳)。

第八段,叩擊全身

兩手輕握,叩擊全身,先腰背,再胸腹,肩頸,後四肢及全身各部。

2.立式八段錦

第一段,兩手托天理三焦

(1)預備姿勢:鬆靜站立,兩腳平行,與肩等寬,或采取立正姿勢。兩眼平視前方,舌尖輕抵上顎,用鼻呼吸,周身關節依次放鬆,兩臂自然下垂於身側,各指伸展,軀體自然正直,足趾抓地,足心上提,集精全神,站立片刻。

(2)動作

①兩臂緩緩從左右兩側上舉至頭頂,兩手十指交叉,翻掌向上,掌心上托如托天之狀,同時雙腳跟提起離地。

②兩臂放下複原,同時兩腳跟放下著地。如此反複多遍。若配合呼吸,則上托時吸氣,還原時深呼氣。

第二段,左右開弓似射雕

(1)預備姿勢:立正。

(2)動作

①左腳向左踏出一步,兩腿彎曲成騎馬式。兩臂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內,眼看左手,然後左手握拳,食指翹起向上,拇指伸直,與食指成八字分開。而後左臂向左推出並伸直,頭隨之左轉,眼看左手食指,同時右手握拳,展臂向右平拉如拉弓狀。

②複原。

③右腳向右踏出一步,兩腿彎曲成騎馬式,其餘動作同①,隻是方向相反。

④還原成立正姿勢。如此反複多遍。若配合呼吸,則展臂拉弓時吸氣,做複原動作時緩緩呼氣。

第三段,調理脾胃單臂舉

(1)預備姿勢:立正,或兩腳平行站立,距離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

(2)動作

①右手翻掌上舉,五指並緊,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②複原。

③左手翻掌上舉,五指並緊,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時右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④複原。如此反複多遍。若配合呼吸,則上舉下按時吸氣,複原時緩緩呼氣。

第四段,五勞七傷向後瞧

(1)預備姿勢:立正,兩掌心緊貼於雙腿兩側風市穴處(垂手直立,約中指尖所點處)。

(2)動作

①頭慢慢向左轉,眼望後方。

②複原。

③頭慢慢向右轉,眼望後方。

④複原。如此反複多遍。若配合呼吸,則向後望時吸氣,複原時呼氣。

第五段,搖頭擺尾去心火

(1)預備姿勢:兩腳分開,相距約有3腳長的寬度,屈膝成騎馬狀,兩手扶在大腿部,虎口向前。

(2)動作

①上半身及頭部向前做俯身深屈動作,隨後在左前方盡量做弧形搖轉,同時臀部相應右擺。右腿及左臀部適當伸展,以輔助搖擺。

②複原。

③上半身及頭部向前做俯身深屈動作,隨後在右前方盡量做弧形搖轉,同時臀部相應左擺。右腿及右臀部適當伸展,以輔助搖擺。

④複原。如此反複多遍。若配合呼吸,則頭左前及右前搖轉時吸氣,複原時緩緩呼氣,兩手扶腿的姿勢可隨身體的轉動稍稍移動。

第六段,兩手攀足固腎腰

(1)預備姿勢:立正。

(2)動作

①上半身緩緩向前深屈,膝部保持挺直,同時兩臂垂下,兩手握住足尖(或兩手指尖觸及兩足踝),頭略抬高一些。

②複原。

③兩手在背後抵住脊骨,上半身緩緩向後仰。

④複原。如此反複多遍,配合自然呼吸。

第七段,攥拳怒目增氣力

(1)預備姿勢:兩腿分開屈膝或騎馬式,兩手握拳在腰旁,拳心向上。

(2)動作

①右拳向前方緩緩出擊,右臂伸直,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前虎視。

②複原。

③左拳向前方緩緩出擊,左臂伸直,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前虎視。

④複原。如此反複多遍。若配合呼吸,則拳向前出擊時呼氣,回收時深深吸氣。

第八段,背後七顛諸病除

(1)預備姿勢:立正,兩掌心緊貼在大腿前方,兩膝伸直。

(2)動作

①兩腳跟提起3~6厘米,同時頭向上頂。

②兩腳跟放下著地複原。如此反複多遍。若配合呼吸,則腳跟提起時吸氣,腳跟放下時緩緩呼氣。

(二)現代醫療體操

第1節:坐在椅子上,兩手放胸前,雙臂交換側平舉,同時做轉身動作。速度緩慢,兩臂側平舉時吸氣,完成5~6次。

第2節:站位,手扶椅背,蹲起。下蹲時震幾次,做5~6次。

第3節:站位,兩手握木棍,前平舉起,緩慢旋轉木棍,做10~12次。

第4節:坐在凳上,兩手叉腰,向後彎腰,複原,緩慢做7~8次。

第5節:仰臥在凳上,兩手在背後互握,抬頭使背部肌肉緊張,再放鬆,連續做7~8次。

第6節:使用醫療球或普通球自由接球和拋球,共做3分鍾。

六、太極拳。

家喻戶曉的太極拳是氣功動功的一種,經過幾百年的實踐證明,對治病強身行之有效。由於太極拳的柔和性、完整性、調身、調息、調心連於一體,運動量可大可小,所以很適合神經衰弱患者練習。太極拳運動對神經、消化、骨骼、肌肉、內分泌等係統的鍛煉均有很大益處。太極拳運動要求自然呼吸,用意識引導動作,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精神集中,意動心隨,疏鬆自然,綿綿不斷,一氣嗬成。這樣人的神經係統經常處於一種良好狀態,“指揮”人體內一切組織器官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太極拳運動能將“精、氣、神”三寶有機地結合起來。三者之中練神(練意)起主導作用。練時思想清靜,雜念排除,意動氣行,協調陰陽、通暢氣血、疏通瘀滯、改善代謝,從而達到去病治病的目的。

練習太極拳應按要求,結合太極拳的套路進行反複練習。基礎差的,可先進行單式練習。如起勢、野馬分鬃、雲手等,逐個式子練熟之後,再練整套。沒有基礎者,可按要求進行馬步前推掌,再向左右分掌或推掌的練習。認真堅持針對性鍛煉,每天早、晚各練習1次,每次堅持10分鍾以上,如此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1.練習方法

第一式:起勢

①身體自然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兩臂自然下垂,兩手放在大腿外側;目平視前方。

要點:頭頸正直,下頦微向後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勢由立正姿勢開始,然後左腳向左分開,成開立步。

②兩臂慢慢向前平舉,兩手高與肩平,與肩同寬,手心向下。

③上體保持正直,兩腿屈膝下蹲;同時兩掌輕輕下按,兩肘下垂與兩膝相對;目平視前方。

要點:兩肩下沉,兩肘鬆垂,手指自然微屈。屈膝鬆腰,臀部不可凸出,身體重心落於兩腿中間。兩臂下落和身體下蹲的動作要協調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馬分鬃

①上體微向右轉,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時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經體前向右下劃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兩手心相對成抱球狀;左腳隨即收到右腳內側,腳尖點地;目視右手。

②上體微向左轉,左腳向左前方邁出,右腳跟後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時上體繼續向左轉,左右手隨轉體慢慢分別向左上、右下分開,左手高與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視左手。

③上體慢慢後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尖翹起,微向外撇(大約45.~60.),隨後腳掌慢慢踏實,左腿慢慢前弓,身體左轉,身體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時左手翻轉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劃弧至左手下,兩手心相對成抱球狀;右腳隨即收到左腳內側,腳尖點地;目視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邁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弓部;同時上體右轉,左右手隨轉體分別慢慢向左下、右上分開,右手高與目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視右手。

⑤與③解同,隻是左右相反。

⑥與④解同,隻是左右相反。

要點:上體不可前俯後仰,胸部必須寬鬆舒展。兩臂分開時要保持弧形。身體轉動時要以腰為軸。弓步動作與分手的速度要均勻一致。做弓步時,邁出的腳先是腳跟著地,然後腳掌慢慢踏實,腳尖向前,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後腿自然伸直;前後腳夾角約成45.~60.(需要時後腳腳跟可以後蹬調整)。野馬分鬃式的弓步,前後腳的腳跟要分在中軸線兩側,它們之間的橫向距離(即以動作進行的中線為縱軸,其兩側的垂直距離為橫向)應該保持在10~30厘米。

第三式:白鶴亮翅

①上體微向左轉,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劃弧,手心轉向上,與左手成抱球狀;目視左手。

②右腳跟進半步,上體後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體先向右轉,麵向右前方,目視右手;然後左腳稍向前移,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上體再微向左轉,麵向前方,兩手隨轉體慢慢向右上、左下分開,右手上提停於右額前,手心向左後方,左手落於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平視前方。

要點:完成姿勢胸部不要挺出,兩臂都要保持半圓形,左膝要微屈。身體重心後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協調一致。

第四式:左右摟膝拗步

①右手從體前下落,右下向後上方劃至右肩外,手與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右劃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時上體先微向左再向右轉;左腳收至右腳內側,腳尖著地,目視右手。

②上體左轉,左腳向前(偏左)邁出成弓步;同時右手屈回由耳側向前推出,高與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摟過落於左胯旁,指尖向前;目視右手手指。

③右腳慢慢屈膝,上體向左,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尖翹起微向外撇,隨後腳掌慢慢踏實,右腳前弓,身體左轉,身體重心移至左腿,右腳收到左腳內側,腳尖著地;同時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後向上劃弧至左肩外側,肘微屈,手與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隨轉體向上、向下劃弧,落於左胸前,手心斜向下;目視左手。

④與②解同,隻是左右相反。

⑤與③解同,隻是左右相反。

⑥與②解同。

要點:身體不可前俯後仰,要鬆腰鬆胯。推掌時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時鬆腰、弓腿上下協調一致。摟膝拗步成弓步時,兩腳跟的橫向距離保持30厘米左右。

第五式:手揮琵琶

右腳跟進半步,上體後坐,身體重心轉至右腿上,上體半麵向右轉,左腳略提起稍向前移,變成左虛步,腳跟著地,腳尖翹起,膝部微屈;同時左手由左下向上挑舉,高與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肘裏側,掌心向左;目視左手食指。

要點:身體要平穩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鬆。左手上起時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帶弧形。右腳跟進時,腳掌先著地,再全腳踏實。身體重心後移和左手上起、右手收要協調一致。

第六式:左右倒卷肱

①上體右轉,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經腹前由下向後上方劃弧平舉,臂微屈,左手隨即翻掌向上;視線隨著向右轉體先向右看,再轉向前方看左手。

②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側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後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側;同時左腿輕輕提起向後(偏左)退一步,腳掌先著地,然後全腳慢慢踏實,身體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虛步,右腳隨轉體以腳掌為軸扭正;目視右手。

③上體微向左轉,同時左手隨轉體向後上方劃弧平舉,手心向上,右手隨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隨轉體先向左看,再轉向前方看右手。

④與②解同,隻是左右相反。

⑤與③解同,隻是左右相反。

⑥與②解同。

⑦與③解同。

⑧與②解同,隻是左右相反。

⑨上體微向右轉,同時右手隨轉體向後上方劃弧平舉,手心向上,左手放鬆,手心向下;目視左手。

要點: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後撤不可直向回抽,轉體時要走弧線。前推時,要轉腰鬆胯,兩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時,腳掌先著地,再慢慢全腳踏實,此時,前腳隨轉體以腳掌為軸扭正。退左腳略向左後斜,退右腳略向右後斜,避免使兩腳落在一條直線上。後退時,眼神隨轉體動作先向左或右看,然後再轉看前手。最後退右腳時,腳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於接做“左攬雀尾”的動作。

第七式:左攬雀尾

①身體向右轉,左手自然下落逐漸翻掌經腹前劃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屈肘,手心轉向下,收至右胸前,兩手相對成抱球狀;同時身體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腳收到右腳內側,腳尖點地;目視右手。

②上體微向左轉,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上體繼續向左轉,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時左臂向左前方推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側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與肩平,手心向後;右手向右下落於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視左前臂。

要點:推出時,兩臂前後均保持弧形。分手、鬆腰、弓腿三者必須協調一致。攬雀尾弓步時,兩腳跟橫向距離應超過10厘米。

③身體微向左轉,左手隨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經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後兩手下捋,即上體向右轉,兩手經腹前向右後上方劃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與肩齊,左臂平屈於胸前,手心向後;同時身體重心移至右腿;目視右手。

要點:下捋時,上體不可前傾,臀部不要凸出。兩臂下捋須隨腰旋轉,仍走弧線。左腳全掌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