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療神經衰弱時,應解除疑慮,除了對已經衰弱的神經係統給予保護性休息外,還應該施以適量的鍛煉,使神經係統能夠逐漸適應外界環境。如果神經衰弱問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則在從事體育鍛煉的同時,還必須積極進行原發疾病的治療。
一般認為,太極拳、氣功、按摩、健身走、慢跑、打乒乓球等都會有助於緩解神經衰弱症狀。醫學實驗表明,神經衰弱患者每天做較長距離的散步(2~3公裏)有助於調整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製過程,減輕血管活動失調的症狀,如頭痛等。
神經衰弱患者參加體育運動時首先要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嚴格掌握運動負荷,切不可練得過久、過量、過猛。體力較好者可參加短距離的拉練或旅行參觀,以轉移注意力、改善情緒、鍛煉體力。情緒較差、精神委靡的患者適宜進行提高情緒的運動,如乒乓球、籃球、劃船、跳繩、踢毽子等,或每天清晨到綠化地帶、樹林深處,或是陽台、庭院進行深呼吸。其次,選擇好鍛煉的時間和地點很重要,最好在早晨或傍晚前,應避免在睡前活動,以免過度興奮,妨礙睡眠;鍛煉地點則最好要有新鮮的空氣。再次,鍛煉後要做些輕微的整理活動。如按摩、洗腳等,以促進身心的平和與安靜。
一、步行
步行不受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的約束,也不受場地設備條件的限製,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步行是最能促進體內各種節律正常的全身運動,有節奏的雙腿、雙臂的交替運動,與心跳合拍。步行可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將代謝產物排泄出體外,使人氣血通暢,經絡暢通,利關節而養筋骨,暢神誌而益五髒。
對於老年患者,步行是最佳的運動項目。老年人不適宜選擇那些競技性強的運動。步行時腿和臂有規律的運動能增加血管彈性,促進更多血液回到心髒,改善血液循環,增強攜氧能力,給身體更充足的氧。
1.步行方法
步行不拘形式,以個人體力而定速度快慢、時間之長短。一般為15分鍾至l小時,每天1~2次。
步行速度分為緩速、中速、快速3種。一般的緩速為70~100步/分鍾,每小時2~3千米;中速為110~115步/分鍾,每小時3~5千米;快速為120~125步/分鍾,每小時5~6千米。
對手術後的患者可采用逍遙步,即走走停停,時快時慢,行走一段,稍作休息,再行走,或快慢交替步行。
2.注意事項
步行療法是對本身承受力的負荷能力的測試,在步行時隻要自我感覺良好就可以了,呼吸要有節奏,同步行的節奏要一致。若是出現氣短或胸悶,應立即休息或放慢步行的速度。脈搏每分鍾增加15~20次是正常的。一般步行後15~20分鍾,脈搏應恢複原態。如出現血壓的高壓降低、低壓升高,尤其是伴有脈搏加快的情況,表明體力負荷大,應減少運動量。
二、慢跑
慢跑健身是一種長時間、慢速度、遠距離的運動方法,可增強心肺功能、促進機體大量吸收氧氣,有益人體健康。
1.慢跑方法
(1)慢速放鬆跑:快慢程度根據本人體質而定,老年人和體弱者一般比走步稍快一點,呼吸也以不喘大氣為宜。跑步時,步伐要輕快,全身肌肉放鬆,雙臂自然擺動。運動量以每天20~30分鍾為宜。
(2)反複跑:反複跑是以一定的距離作為段落,進行反複多次的跑步,段落可長可短,短者100~400米,長者1000~2000米,視各人情況而定。初練反複跑者可采用較短距離的段落,跑的次數也不要太多,一般以10次×100米或5次×200米為宜,在兩個跑段之間可以慢走幾分鍾作為休整。
(3)變速跑:變速跑是快一陣慢一陣,而把慢跑本身作為兩次快跑之間的恢複階段。在平時進行變速跑鍛煉時,快跑段落的距離及其數目應加規定,並且必須以同樣速度跑完所有的快跑段落。比如在使勁快跑400米之後,以慢跑一定距離或時間作為休息,然後再快跑400米,接著又慢慢跑,如此快慢交替,周而複始。
(4)原地跑:原地跑是一種不受場地、氣候、設備等條件限製的跑步鍛煉方法。初學者以慢跑姿勢進行較好,開始可隻跑50~100複步,鍛煉4~6個月之後,結合自己身體情況和鍛煉效果,每次可跑560~800複步。在原地跑時可以用加大動作難度的方法控製運動量,如采用高抬腿跑等都可使運動強度加大。
(5)定時跑:定時跑分為兩種,一種是不限速度和距離,隻要求跑一定時間;另一種有距離和時間限製,如在6分鍾之內跑完800米,以後隨運動水平提高可縮短時間,從而加快跑的速度。這種跑步方法,對提高年老體弱者的耐力、體力大有益處。
2.注意事項
凡是跑步的人,都應注意持之以恒和循序漸進,特別要注意控製運動量。則應克服“惰性”,堅持鍛煉,老年人必須特別強調熱身運動與緩和運動。肌力訓練可依個人喜愛安排在有氧運動之前或之後。每次跑步運動前應先做靜態式的伸展操,以改善柔軟度及關節活動範圍,降低運動傷害的幾率。跑步時還要注意掌握最大運動量,最好是根據跑步時的最高脈搏數(最高心率)來掌握最大運動量。
慢跑適宜於中輕度高血壓患者,或為預防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或為了控製體重,或為了保持一般健康。高脂血症患者、可疑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症狀得到控製後,可謹慎應用健身跑作為治療手段。
三、靜腦法
靜腦法,顧名思義,是排除雜念,淨化大腦,使大腦在安定靜養中得到充分的休整,從而達到改善腦功能,提高智能的目的。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雜念,甚至是惡性念頭,這些雜念會使大腦受到很大傷害。因此及時排除雜念,淨化大腦,是保健大腦的很好方法。靜腦法分兩種,一種是獨步法,一種是靜坐法。
1.獨步法
獨自漫步在幽靜之處,以緩慢而有節奏的步法結合深而慢的呼吸吐納,然後逐漸想一個美好的良性願望而排除雜念。即以一念代萬念。最後由沉醉於美好的願望而漸漸沉靜下來,處於無念無欲的漫步,讓大腦出現清靜無欲的澄清程度。此時應是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狀態,使大腦得到了一個積極充分的休整機會。這種健腦法以黃昏、傍晚或月下獨自漫步為最佳。
2.靜坐法
閉門獨坐,頭後靠,眼半閉,取自然舒適位,然後開始慢而深的呼吸吐納,也可結合默念,逐漸誘導入靜,入靜後內視並意守丹田。適時緩緩睜眼洗麵,會覺得大腦有一種清新感油然而生。再開始工作,腦力會倍增。在中醫經典著作中,告誡人們如何養生時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恬淡即安靜之意;虛無即無雜念之意。佛家也主張,“定能生慧”,“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由此可知,靜腦法是保健大腦、恢複腦力的好方法。
四、氣功
近20年來,氣功療法被廣泛運用於臨床,外氣療法治愈神經衰弱的報道也屢屢見於各類刊物。氣功治療神經衰弱應該有一定療效。氣功其實是一種精神療法,練氣功的人心裏有一種想法“練氣功能治好我的病”,這其實就是一種意念。如有些人入睡困難,入睡時就開始數數。數數並不能治療失眠,而是通過數數,排除大腦思考其他問題,使大腦趨向安靜,從而達到睡眠的目的。而做氣功是一種強烈的意念,這種意念即能排除因病所背的包袱,又能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由於長期固定的意念又能使機體內分泌恢複正常,或得已調整,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一)睡功
神經衰弱的人,大部分睡眠不好,因此神經衰弱的一個鍛煉項目是練“睡功”。
“睡功”是在床上的導引氣功內養法。下麵介紹的是我國晉代葛洪的睡功法,可以分為側、屈、俯、仰。在此基礎上,中醫按摩專家曹錫珍又增加了一個“墊”法。
“側”就是右側臥睡功,又稱為“鹿眠”。因為這一臥勢跟鹿臥的姿勢差不多,是很舒展安適的,故又叫“睡神仙覺”。其姿勢要領是:右側臥位,屈右肘,其手心向上放在臉前,左手自然放在左髖部,右下肢自然伸直,左膝屈曲放在右腿前方。
“屈”就是仰麵正身仰臥,把兩膝、髖屈曲使雙股部靠近腹部,並用兩手合抱雙膝,緊緊而臥,呼吸要緩吸緩呼,自己量力而行。
“俯”就是伏俯於床,用兩手或一手放在腹部。用鼻深緩吸氣,貫滿周身,再深緩呼出濁氣。每呼吸一次,鬆力休息一會兒,量力而行。
“仰”就是仰臥在床,臉朝上,正身仰臥,將兩臂向上伸張一會兒,用兩手掌由胸部向腹部推摩或左右伸張,兩下肢伸直,鬆勁內息,緩吸緩呼。
“墊”就是仰臥伸足,兩手握拳,自己在背部從上而下,用拳墊在背部各俞穴上。三五次呼吸向下挪移一拳,至腰部必須用兩拳墊腰窩。十次呼吸後再向下移至尾骨而止。
以上5種睡功,每天睡前各練一遍,最後以側臥式入睡。
(二)靜坐功
坐功是靜功裏最要緊的一個環節,坐功是人靜的第一步。
1.自由式
在凳子或床邊上,其高度以大腿放平,小腿與其垂直,舒適自然為宜。兩腿分開,寬與肩同,兩腳踏地,兩手置於鶴頂穴之上。另外還有一種姿勢,兩手放在肚臍下,掌心朝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下),使心火下降。還可以兩腿稍向前伸,左腳放在右腳麵上。總之以舒適自然不加勉強為原則。
2.盤膝式
坐在蒲團或床上均可,將左腿屈膝放在右腿之上,右腿壓左足,左腿壓右足。上身自然端正,頭頂如泰山壓頂,舌抵上齶,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目視鼻端。以一念代萬念,精神集中,排除雜念之方法。
靜坐功有意守之說。有的說守上丹田,兩眉中間,謂之玄關,也叫天心。有的說守中丹田,臍下一寸三分或三寸,有的說守肚臍,謂之空竅,也叫祖竅。有的說守外景,也有的說守湧泉或會陰,名之為下丹田。其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守什麼都可以,這都是一種設想、止觀、收心入靜的方法,其歸根是一,其終結是無,了解為空。
(三)內養功
內養功屬於靜功,強調默念字詞,呼吸停頓,舌體起落,氣沉丹田等動作,具有大腦靜,髒腑動的鍛煉特點。
1.姿勢
有側臥式、仰臥式、坐式和壯式4種。
(1)側臥式:側臥於床上,頭微前俯,頭之高低以枕調節。頭頸保持在左右不倚稍稍抬高的位置。脊柱微向後弓,呈含胸拔背之勢。四肢體位,於右側臥時,右上肢自然彎曲,五指舒伸,掌心向上,置於身前枕上,距身約二寸左右,左上肢自然伸直,五指鬆開,掌心向下,放於同側髖部,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膝關節屈曲約成120.角,其膝輕放於右下肢膝部。如為左側臥,則四肢體位,與之相反而置。雙目輕閉或微露一線之光,其口按呼吸法之需,定其開合。
(2)仰臥式:平身仰臥床上,頭微前俯,軀幹正直,兩臂自然舒展,十指鬆展,掌心向下,放於身側,下肢自然伸直,腳跟相靠,足尖自然分開。口目動作同側臥式。
(3)坐式:端坐於椅上,頭微前俯,軀體端然,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輕放於大腿膝部,兩腳前後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小腿與地麵垂直,膝關節屜曲90°,坐椅高低不適時,可在臀下或腳下墊物調節,口目動作同側臥式。
(4)壯式:具體要求與仰臥式基本相同,惟需將枕墊高八寸許,肩背呈坡形墊實,不可懸空,兩腳並攏,掌心向內,緊貼於大腿外側,餘者同仰臥式。
內養功姿式,一般先由臥式開始。關於臥式的側左、側右及仰臥的選擇,應根據病情和個人習慣而定。如胃動力低下,蠕動力較弱及排空遲緩者,則宜選用右側臥位,尤其飯後更為重要,但對胃黏膜脫垂症患者,則不宜選用右側臥位,因該式常因胃黏膜本身重力關係使病情加重。坐臥式可互相配合,也可單獨應用。壯式雖也屬於仰臥式的一種,但僅宜在練功後期,作為增強體力鍛煉采用。臥式練習日久後,體力有所恢複,即可增添坐式。
2.呼吸法
內養功呼吸法較為複雜,要求呼吸、停頓、舌動、默念4種動作相互結合,常用呼吸法有3種。
(1)第一種呼吸法:輕輕閉口,以鼻呼吸,先行吸氣,同時用意領氣下達小腹,吸氣後不行呼氣而行呼吸停頓(即不吸也不呼),停頓後再把氣徐徐呼出,此法的呼吸運動形式是:吸一停一呼。默念字句的配合,一般先由三個字開始,以後可逐漸增多字數,但不超過九個字。在詞意方麵,一定要選擇具有靜鬆、美好、健康內容的詞句,常用的有“自己靜”、“通身鬆靜”、“自己靜坐好”、“內髒動,大腦靜”、“堅持練功能健康”等。默念要和呼吸舌動密切結合起來。以默念“自己靜”三個字為例,吸氣時默念“自”字,停頓時默念“已”字,呼氣時默念“靜”字,其餘類推。舌動是指舌之起落而言。舌動配合吸氣時舌抵上齶,停頓時舌不動,呼氣時舌隨之落下。
(2)第二種呼吸法:以鼻呼吸,或口鼻兼用,先行吸氣,不停頓,隨之徐徐呼氣,呼畢再行停頓,此法的呼吸運動形式是:吸一呼一停。默念字句內容同第一種呼吸法。其配合為吸氣時默念第一個字,呼氣時默念第二個字,停頓時默念剩餘的字。舌動的配合為吸氣時舌抵上齶,呼氣時舌落下,停頓時舌不動,如此周而複始。
(3)第三種呼吸法:較難掌握,一般默念三個字為宜,用鼻呼吸,先吸氣少許即停頓,隨吸氣舌抵上齶,同時默念第一個字,停頓時舌抵上齶默念第二個字,再行較多量吸氣,用意將氣引入小腹,同時默念第三個字,吸氣畢不停頓,即徐徐呼出,隨之落舌,如此周而複始。此法的呼吸運動形式是:吸一停一吸一呼。默念字句,具有收斂思緒,排除雜念的作用。通過詞的暗示、誘導,可以導致與詞相應的生理效應。選用字句要因病而異。精神緊張者,宜選用“我鬆靜”的字句;脾運失健者,宜選“內髒動,大腦靜”的字句;氣血兩虧者,宜選用“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字句;氣滯胸脅者,宜選用“氣沉丹田,真氣內生”的字句。默念字數開始要少,待呼吸調柔致細後,則可增加字數。
3.意守法
意守是指練功意念集中於某物或某形象而言。意守具有集中精神排除雜念的作用,是氣功療法中的重要手段。內養功常用的意守法有如下3種。
(1)意守丹田法:丹田在臍下一寸五分處,位於氣海穴。在意守時不必拘泥於分寸,可想像以氣海穴為圓心的一個圓形麵積,設在小腹表麵,也可想像為一個球形體積,設在小腹之內。意守丹田,則元氣益壯,百病消除。本法較為穩妥,不易產生頭、胸、腹3部症狀,同時結合呼吸所導致的節律性腹壁起伏運動去意守,又能較好地達到集中思想,排除雜念的目的。但部分女性練功者,可能會引起經期延長及經量過多,這時可改為意守膻中。雜念較多,不習慣於閉目意守者,可采取意守腳趾法。
(2)意守膻中法:意念默默回憶兩乳之間以膻中穴為中心的一個圓形麵積或意守劍突之下心窩區域。
(3)意守腳趾法:兩眼輕閉,微露一線之光,意識隨視線注意腳的拇趾,也可閉目,默默回憶腳趾形象。
不論意守何處,都應在自然的基礎上輕輕意守,做到似守非守;但也不可無意守處。
(四)強壯功
1.姿勢
(1)站式:常用三圓式。練功時,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腳尖稍向裏扣,兩膝稍彎曲,頭略前傾,含胸撥背,沉肩垂肘,兩手自然伸開,四指微屈與拇指相對置於胸前如抱球狀,雙目微閉,額部放鬆下沉。
(2)坐式:一般采用自然盤坐式,兩小腿交叉於兩大腿下,足掌朝後外方向,頭頸軀幹自然平直端正,兩上臂自然下垂,兩手十指交叉互握,或一手置於另一手上放在腹前大腿之上。額部及眼的要求同站式。
2.呼吸
初練時采用自然呼吸法,任其自然,不用意識呼吸。練習到一定階段後可采用深長的胸腹混合呼吸法,即吸氣時先是腹部鼓起,然後胸部擴張,呼氣時先腹部收縮,然後胸部收縮。呼氣稍長於吸氣,整個呼吸逐漸達到勻細、深長、柔緩。吸氣經鼻,呼氣最好經口。每次呼吸保持有餘量,切宜滿呼滿吸,以免憋氣。這種深呼吸法,應逐漸由不自然到自然,由粗變細,由短變長,讓其自然形成。
3.意念
神經衰弱者的一係列症狀多是由思維活動過度造成的精神緊張引起的,因此,在練功中的意念調節主要是進行意鬆的調節,即放鬆大腦活動的緊張狀態。練習放鬆法的重點是把額部放鬆,舒展眉頭,達到思維下沉,如能做到這一點,則雜念一般能夠破除,人靜即可到來。
(五)放鬆功
放鬆功是靜功_的一種,其主要內容是在大腦意念的調節下,結合默念“鬆”字,逐步把全身調整得輕鬆、舒適、自然,解除一切緊張狀態。放鬆功通過意鬆法能解除雜念,安定心神,從而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協調髒腑功能,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