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肌肉和骨骼保健(2)(1 / 2)

徐文兵先生在他的《字裏藏醫》一書中,對“皮膚”的含義進行了深入闡述。他認為“皮”與“膚”隻是近義詞,這兩個字的含義是有區別的。《黃帝內經》裏有一段黃帝與岐伯的對話,翻譯過來就是黃帝問:“人不停地發抖、打寒戰是什麼原因?”岐伯說:“是因為外來的寒氣侵襲停留在皮膚之間,人的陽氣不足,所以會出現打寒戰、起雞皮疙瘩,治療應當補各個陽經。”徐先生認為,寒氣侵襲人體的時候,如果隻停留在皮的層麵,人隻會惡寒,對風冷特別敏感,如果通過加衣被、關門窗等仍不足以抵禦,寒氣就會進一步深入皮膚間,這時人就會不停地發抖、打寒戰。

《黃帝內經》中還有一段對話,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這裏明確提出了皮與膚存在“之間”,可見這兩者的確是不同的。

徐先生說:皮就是表皮,是覆蓋在身體表麵,與外界直接接觸的人體組織,也是毛發生長的地方。“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的就是皮毛的關係。

“膚”的繁體字為“膚”,是象形、會意字。就是皮下覆蓋的組織,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是介於皮肉之間的組織。

“皮”與“膚”隻是近義詞,含義不完全相同,我們不能因為“皮”、“膚”經常連用,就把它們看成一個意思。人們常說“膚淺”、“切膚之痛”、“體無完膚”,這裏的“膚”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膚之親”,就是說比表皮的接觸更深的關係。《易經))裏說:“臀無膚,其行次且。”也就是說屁股沒脂肪的人,走路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膚”理解成同義詞,這句話就不好解釋了,屁股上怎麼會沒有皮呢?現代人用“豐乳肥臀”概括性感體態,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膚、脂、肉充盈的身體。

弄清楚“皮”、“膚”的具體含義對中醫實踐是很有意義的。按照中醫理論,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裏,所以表皮的問題應該從肺氣、衛氣著手解決,一般不涉及營血。而膚的問題直接隸屬於三焦、心包。這是有明顯區分的。

我們經常見的脂溢性脫發、青春痘,都是屬於膚的毛病,是油脂代謝出了問題,應該從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濕上麵去治,跟肺沒有關係。人在衰老過程中出現的麵色無華、頭發枯落、皺紋叢生,也是膚的問題,涉及三焦和元氣。而平時的護膚、煥膚更多的隻是停留在“皮”的層麵,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皮膚問題、衰老還是會發生,這種表麵上的功夫起不到真正的美容作用,深入到膚的問題隻能靠內部解決。

“肌”和“肉”的含義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到“肌肉”這個詞,那麼從根本上來講“肌”和“肉”是一個意思嗎?徐文兵先生同樣在《字裏藏醫》做出了闡述,他認為“肌”、“肉”是近義詞,而不是同義詞。他引用了《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中的一段話:“黃帝日: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裏提到“肌肉若一”、“肌”和“肉”好像都合為一體,這就說明,“肌”、“肉”本身並非一體,是有區別的。

相對來說,“肉”的內涵還要廣泛一些,不僅指動物的肌肉組織,也泛指蔬菜、瓜果、初生樹木的皮下肥厚的纖維組織,我們經常說的“果肉”就是這個意思。除此以外,“肉”還做形容詞和副詞。形容質地柔軟、性情柔順、行為懦弱、做事猶豫不決、拖泥帶水,比如“肉瓤兒的西瓜”、“這個人真肉”等。

明白了“肉”的這層含義,就不難理解“肌”和“肉”的區別了。簡單來說,肌就是繃緊、剛硬、發力的肉,肉就是鬆弛、放鬆、柔軟的肌。

現代人都認為肌肉是力量和美的象征,所以很多人都會去參加一些健美運動,特別是在國外,有人還會進行特殊飲食甚至服用藥物,為的就是練出一身“疙瘩肉”。其實這些做法都是在傷害身體。這些人即便是在身體休息、睡眠的時候,肌肉也是僵硬緊繃的,難以放鬆,這樣長期、過度地使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就會導致柔軟的肉先是成為繃緊的肌,久之僵硬,進而出現纖維化、條索狀,嚴重的還會壓迫神經、牽引關節。人若總是處於這種緊張狀態,也會影響心理、情緒、精神,出現緊張、焦慮、失眠,甚至加速死亡、衰老。所以,千萬不要為了好看而盲目地去進行一些鍛煉。肌肉的形成是長期鍛煉的結果,要想讓自己的身體結實一點,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天長日久地堅持下去,慢慢就會有效果。不要去追求什麼“疙瘩肉”,更不要為了一身“疙瘩肉”去嚐試特殊飲食或者服用藥物,這都無異於慢性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