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揚雄在《方言》中說:“鼻,始也。獸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在古人看來,人的五官當中,最先生成的是鼻子,所以中國人稱祖先或者創始人為“鼻祖”。
“鼻”字是後來演化過來的,最初被寫作“自”。東漢許慎在《說文》中說:“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說,“自”是一個象形字,其本義就是指鼻子。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手指指向的地方常常就是自己的鼻子。
另外,當我們譏笑別人,或對一些事情不以為然、不屑一顧的時候,往往會用到一個詞,“嗤之以鼻”。為什麼要用鼻子來吭氣呢?鼻子是五官中最先生成的,《靈柩·脈度》中說“肺氣通於鼻”,鼻為氣道,為肺之門戶。當我們對某人、某事情有意見的時候,心情肯定是不爽的,會憋著一口悶氣,這氣就是肺中之氣,因此有“氣炸肺”一說。但是悶氣不能老憋在心裏,需要排泄出來,而鼻子就成了排泄管道。
麵相學中說大鼻子的人有福氣、財運好,很多人覺得這是迷信,但在中醫看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中醫認為鼻子的外形由胃經所主,鼻孔為肺經所主,“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誌”,一個人的鼻子大,肺氣就足,就會非常有魄力,同時胃口好,吃得也多。在相書裏,鼻子被稱為糧庫。一個人要是有魄力,得到的俸祿自然不會少,而古代的俸祿就是糧食,吃得多了自然對天下的糧草占據麵積也就大了,所以會有發財之相。
如何保養鼻子
我們前麵已經說過,鼻子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它作為人體與空氣打交道的第一關口,外與自然界相通,內與很多重要器官相連接,既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又是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塵及各種髒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線。由此可見,鼻子的保健不容忽視。
1.給鼻子“洗澡”
人們在外界環境中,不可避免地要與被各種廢氣汙染的空氣打交道,這些汙染物會在鼻腔內留下大量汙垢,逐漸損害鼻腔黏膜的健康。因此,我們要經常給鼻子“洗澡”。在此特別推薦冷水浴鼻,尤其是在早晨洗臉時,用冷水多洗幾次鼻子,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增強鼻子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預防感冒及各種呼吸道疾病。
2.鼻外按摩
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與食指夾住鼻根兩側並用力向下拉,由上至下連拉12次。這樣拉動鼻部,可促進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正常分泌鼻黏液。
3.按摩印堂穴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點按印堂穴(在兩眉中間),也可用兩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印堂穴。此法可增強鼻黏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能刺激嗅覺細胞,使嗅覺靈敏,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4.鼻內按摩
將拇指和食指分別伸入左右鼻腔內,夾住鼻中隔軟骨,輕輕向下拉若幹次。此法既可增加鼻黏膜的抗病能力,預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濕潤,保持黏膜正常。在冬、春季,還能有效減輕冷空氣對肺部的刺激,減少咳嗽之類疾病的發生,增強耐寒能力。拉動鼻中隔軟骨,亦有利於防治萎縮性鼻炎。
5.按摩“迎香”穴
以左右手的中指或食指點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溝凹陷處)若幹次。因為在迎香穴處有麵部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的分支,是麵部神經和眼眶下神經的吻合處。按摩此穴既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治鼻病,還能防治麵部神經麻痹症。
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還是沒有認識到鼻子的重要性,更是疏於鼻子的日常保健。那麼,從現在開始,就多多關注自己的鼻子吧,每天花幾分鍾的時間來愛護它,我們的身體就毹更健康。
上診於鼻——鼻子可報疾病
中醫裏有“上診於鼻,下驗於腹”的說法,可見在中醫麵診中,鼻子具有很大的價值,有“麵王”之稱。鼻子位於麵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圍候六腑,下部應生殖。所以,五髒六腑的疾病。
鼻子在預報脾胃疾病方麵尤其準確。
鼻子異常所暗示的病症
流鼻血和鼻炎是怎麼回事
鼻子部位的疾病,常見的有流鼻血和鼻炎兩種。
1.流鼻血
脾統血,流鼻血是脾不統血,氣血上逆導致的。鼻子出現病症,一般來說,與肺和肝等部位出現異常也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氣血上升,特別是肺氣較熱時,就會流鼻血。肺氣過熱時,人的眼底也會帶血或出血。上火和流鼻血的原因是一樣的,都是氣血上逆導致的結果,但上火不是導致鼻子出血的原因。
流鼻血時,一般人都習慣於將頭向後仰,鼻孔朝上,認為這樣做可以有效止血,其實是錯誤的,如此做隻是眼不見血外流,但實際上血還是繼續在流——在向內流。正確的方法是:頭部應該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傾的姿勢,使已流出的血液向鼻孔外排出,以免留在鼻腔內幹擾呼吸的氣流。
與此同時,應用涼毛巾敷在額頭或鼻部,降低頭部和鼻子的溫度,以減輕出血症狀。
2.鼻炎
鼻炎是鼻病中最常見的,如果是流清鼻涕,易噴嚏、鼻塞,是膀胱經和腎經的問題,治療上要從祛風寒、清脾濕、補益肺腎入手;如果流濃鼻涕,吃飯無味,則是胃經和膽經的問題,治療時應清肝火、化痰濁、通腸利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