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長壽有道——像名醫、名人那樣養生(2 / 3)

這首詩辯證、樂觀地論述了生命價值和生、老觀點,認為老是生的積累,人生既然可戀,老年則更珍貴,所以要珍視衰老,充分利用時間享受人生豐厚積累的快樂,不必悲天憫老。

白居易認識到了人的精神狀態與健康的關係極大,知足則樂,不知足則不能全生,能招致疾患災禍。在《白香山集》裏,詩人坦陳自己知足常樂的心境:“人老多病苦,我今幸無疾。人老多憂慮,我今婚嫁畢。心安不轉移,身泰無牽率。所以十年來,形神閑且逸。”

他被貶杭州後,雖然失意於官場,但卻寄情於山水,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並輕鬆吟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雲身。閑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手把青筇杖,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如我是何人”的千古絕唱。

在那湛藍、清澈的山水之間,他的心就像是悠然漂浮的白雲;閑情雅興之中,看著晶瑩碧純的泉水,自己也覺得心靜如水,超然脫俗了。詩人陶醉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是多麼的恬然自得,詩人保持著這種富有朝氣的生活方式,足以垂範後世。白居易這種豁達幽默的精神境界正是益壽延年的根本。

◎重視“禪坐”

打坐參禪是白居易老年養生的方法。白居易54歲時初患白內障,後來又因墜馬傷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辭官歸去緣衰病,莫作陶潛範蠡看。”所以白居易58歲時辭官退隱香山寺,但他絕不讓病痛所困,消極悲觀厭世,而是積極地調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靜和安樂康複之道。

正如他在《眼暗》一詩中所寫:“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千藥萬藥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在醫學尚欠發達的唐代,白居易的白內障無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閉目坐禪養生。

那麼坐禪養生又有何科學依據呢?

首先,因為打坐參禪是通過調身、調心的方法進行靜坐習定。“禪”就是習定,習定是佛門僧眾修身養性的方法,故此習定在佛教中稱為坐禪或禪法。習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維、排除雜念妄想、止息雜慮使身心安靜。

其次,坐禪靜息養生的良性效應還在人類和動物中發現很多有力證據。在中國佛教協會資料《高禪生卒年表》所載的571位高僧中,百歲以上的有12人,90歲以上的有42人,80歲以上的有142人,70歲以上的有361人,65歲以上的有433人,這與封建帝王的壽命顯示出極大的反差。據統計,僧人中長壽者所占的百分率比長壽的封建帝王所占的百分率要高出10倍以上。終生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並且千方百計追求長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與物質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寧恬靜的高僧相比,壽命竟如此懸殊,這說明高僧日常坐禪習定自有獨到的養生之功。而在封建帝王中,武則天能突破“帝王壽短”的怪圈,享年82歲,也得益於坐禪習定。

在現代,西方科學家也研究證實,習性恬靜的鸚鵡可活到8歲以上,而習性躁動不安的同種鳥類鷦鷯隻能活4年左右,其緣由是恬靜動物消耗體能少,身體可在恬靜中得到良好的休養調適。還有龜的長壽緣於靜伏蟄眠,少食也是靜息養生的證明。

4.蘇東坡:靜坐調息法

蘇東坡是我國宋代的大文豪,在散文、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音樂、佛道等方麵都有很大的成就,人所共知。其實除此之外,蘇東坡還是一位養生學家。

他曾在《上皇帝書》中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養生理論:“人之壽夭在元氣……是以善養生者,慎起居,節飲食,導引關節,吐故納新,不得已而用藥,則擇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無害者,則五髒和平而壽命長。”

東坡先生養生觀的要點在於培養元氣,使五髒六腑功能強健,相互協調。為此,他采取了散步、旅遊、搬磚等多種健身法,但堅持最久且頗見成效的還是靜坐調息法。方法如下:

時間不限,選一處安靜的地方,端身正坐,解開衣帶,使全身放鬆。兩目垂簾,似閉非閉,用舌頭在嘴裏上下左右攪幾次,同時張口吐出濁氣,再從鼻孔吸進清氣,這樣十四五遍後把口中的津液咽下。然後叩齒數次,舌抵上齶,靜靜地數呼或吸的次數,從一數到十,再由十數到百,一定要專心,記清數目。這樣坐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不想再坐,也可以先放鬆手足,然後再緩緩起身。如此長期堅持,必可使身體健康無病。

這種靜坐調息法是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氣功,練功者全副身心都集中在呼吸之數上,自然就到了入靜狀態,全身高度放鬆,使機體充分休息,自我調節,從而達到防病祛病的目的。

另外,蘇東坡還總結了自己養生長壽的秘訣:“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無事以當貴”是指不要把自己的功名利祿、榮辱得失考慮得太多,如能在情誌上任性逍遙,隨遇而安,無事以求,那麼要比大貴更能使人快樂、長壽。

“早寢以當富”是指一個人即使能吃好的,經濟富裕,但不一定能長壽,應該要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尤其是早睡早起,對老年人來說,這要比獲得任何財物更為富貴。

“安步以當車”是指人莫貪圖安逸,肢體不勞,而應多以步行來代替騎馬乘車。要經常運動,才能強健肢體,暢通氣血,健康長壽。

“晚食以當肉”是指一個人應該做到饑方食、未飽先止來代替對美味佳肴的“貪吃無厭”。當一個人在饑餓的時候才進食,即使是粗菜淡飯,其香甜可口也完全可以與山珍海味媲美;如果飽了再勉強進餐,即使是好酒好菜也難以下咽。

蘇東坡一直堅持這些養生法幾十年,雖然他去世時隻有66歲,並不算長壽,但是在那個時代,在那樣淒苦坎坷的宦途中,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5.乾隆:活動筋骨,適時進補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代君主,也是最長壽的皇帝,在位60年,活了89歲。他經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享受了七世同堂的天倫之樂。乾隆皇帝為什麼能獨享高齡呢?原來他有一套養生的秘訣。

他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總結出了養生四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其中“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撣,鼻常揉,睛常轉,麵常搓,足常摩,腹常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就是: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這“十常四勿”完全符合保健養身的道理。別的不說,單言酒色二字。乾隆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美酒盈倉,佳麗滿宮。在此環境中,居然能做到不戀酒、不迷色,實屬難能可貴。

乾隆自幼習騎射,曾在避暑山莊幾次皇家射箭比賽中大顯身手。當上皇帝後,更以騎射為樂,他80歲高齡時還去行圍狩獵。騎馬射箭,活動量很大,這無疑是一種鍛煉身體的好辦法。乾隆喜好旅遊,“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他一生中,曾六次下江南,三次上五台山。不少名山大川、古刹佛界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旅遊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怡情,是一種很好的保健措施。

乾隆好讀書,善詩文。據說他一生作文一千三百多篇,寫詩四萬餘首(自然,其中許多是由他的臣下草擬的)。乾隆喜書法,寫得一手好字,其字圓潤遒麗,很有功底。每到一處,必要禦筆垂青。西湖十景就是由他親手題的碑。這些愛好對乾隆健腦、強身、養性,是大有裨益的。

乾隆的起居飲食很有規律。他大約6時起床,洗漱後用早膳。上午處理政務,和大臣們議事,午後遊覽休息。晚飯後看書習字、作文賦詩,然後就寢。他的膳食以新鮮蔬菜為主,少吃肉類,並且從不過飽。乾隆從不抽煙,但喜飲茶。他對飲用水十分講究,以西山泉水作為禦用水。

乾隆也注意進補,但適時適當,而不亂補。所用“鬆齡酒”“龜齡集”之類,主要由補脾腎、益氣血為主的中草藥製成。這也是符合醫學道理的。補腎可以滋先天,補脾可以壯後天,腎氣強盛,脾胃健運,氣血充盈,身體自然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