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四季養生——調養體內的“生、長、收、藏”(2 / 3)

這是春天的養生法則。如果違背這種法則就會損傷肝髒,供給夏季長養的力量就減少了,到了夏天就容易出現寒性病變。

春天是肝氣最足、肝火最旺的時候。肝在中醫五行當中屬木,此時它的功能就像是春天的樹木生長時的清醒。這時候人最容易生氣發火。肝膽是相表裏的,肝髒的火氣要借助膽經的通道才能往外發,所以很多人會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肩膀酸痛、偏頭痛、乳房及兩肋脹痛、臀部及大腿外側疼痛。這時你隻要按摩一下肝經上的太衝穴就可以達到止痛的效果。因為出現上述疼痛的地方就是膽經的循行路線,通過膽經來抒發肝之鬱氣,是最為合適的。

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士說他最近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麼回事,一上班就想跟別人吵架,老想發火。當問及他平時工作生活的情況時,他說,因為工作緊張,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11點,單位離家又遠,每天睡眠不足5個小時。這樣已經半年了。

中醫認為,肝主藏血,人在睡眠時血可養肝,而長期作息不規律,肝失所養,導致肝氣不疏、肝鬱氣滯,所以就有了想跟人吵架的念頭。這說明生活規律、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養肝必不可少的。

春季有人經常腿抽筋,有人經常會腹瀉,有人經常困倦,這又是一種情形,就是“肝旺脾虛”。五行中肝屬木,脾屬土,二者是相克的關係。

肝氣過旺,氣血過多地流注於肝經,脾經就會相對顯得虛弱,脾主血,負責運送血液灌溉到周身,脾虛必生血不足。運血無力,造成以上諸般症狀。這時可以服用紅棗山藥薏米粥以健脾養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間就平和無偏了。

春季還要注意的是:早春要穿暖一點兒,不要急於脫冬衣;辦公室及家庭要多開窗戶,一天至少開兩次,每次15~30分鍾;多吃溫陽性食物、生發性食物、酸性食物、甜味食物等,如豆芽、韭菜、青筍、香椿、酸棗、橙子、獼猴桃、羊肝、豬肝、雞肝等;春天還要多出去郊遊、踏青、賞花,多走路、多運動,多曬太陽以養陽。

總之,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要按時睡覺,早起,放鬆自我,緩行於庭院,不要壓抑自己,要使精氣慢慢升起來,否則會傷肝。另外,春季要多吃五穀、豆子等種子類食物,如五豆粥(紅豆、黃豆、綠豆、白豆、黑豆),因為種子主生發;也可多吃新鮮的應季蔬菜,也是有生發之功效的。

5.夏季養“長”,適當宣泄體內淤滯

夏季是萬物生長、蔥鬱茂盛的時期。金色的太陽當空而照,向大地灑下了溫暖的陽光,這時,大自然陽光充沛,熱力充足,萬物都借助這一自然趨勢加速生長發育。

人在這個時候要多曬太陽,多出汗,宣泄出體內的淤滯,這樣才能使氣血通暢,為以後的收藏騰出地方。如果在夏天宣泄得不夠,到了秋冬季節想進補的話,根本就補不進來。所以夏天該散就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過度。

另一方麵,因為夏季屬火,主生長、主散發,夏天多曬太陽、多出汗,可借充足的陽氣來趕走身體裏的積寒。但現代人通常都處於有空調的環境下,整個夏天都很少出汗,這樣反而會讓體內的寒氣加深,抑製散發,秋天就會得痰症(呼吸方麵的病)降低了適應秋天的能力,所謂奉收者少。

中醫認為,長夏(農曆6月,陽曆7~8月間)屬土,五髒中的脾也屬土,長夏的氣候特點是偏濕,“濕氣通於脾”,也就是說,濕氣與脾的關係最大,所以,長夏是脾氣最旺盛、消化吸收能力最強之時,因而是養“長”的大好時機。另外,夏季對應人體五髒中的“心”,有心髒病的人在夏天容易複發或者症狀加重。所以夏季也應養心。

那麼,夏天我們應該怎樣“養長”和“養心”呢?

(1)要保證睡眠

中午的時候人們總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有條件的話一定要午休,以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

(2)要保證營養

春季天熱氣壓低,人吃飯少,營養補充不足,而且,夏季天亮得早黑得晚,人勞作的時間加長,睡眠也不足。總的來講,人體消耗大,一方麵是出汗,一方麵是活動時間多,體質就會下降。所以這時候更應該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增加營養,多吃綠葉蔬菜和瓜果,早晚時喝點兒粥或湯是大有好處的,尤其是綠豆湯或粥,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滋養身體。

(3)要及時補水

要多喝白開水,不能用飲料代替飲用水,因為飲料中含有糖分,含糖越多,液體的滲透壓也越高,其中所含的水分越不容易被細胞吸收,反而更容易引起體內缺水,這也是飲料不如水解渴的原因。

(4)不能因暑貪涼

《黃帝內經》裏說:“防因暑取涼。”這是告誡人們,炎熱的夏天,在解暑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因為天氣炎熱,出汗較多,毛孔處於開放的狀態,這時機體最易受外邪侵襲。所以不能隻顧眼前的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嗜吃冷飲,穿露臍裝,露天乘涼過夜,用涼水洗腳,這些都會導致中氣內虛,暑熱和風寒等外邪也會乘虛而入。

(5)保持心靜

夏天容易使人心煩,特別是在氣溫高、無風、早晚溫度變化不明顯時,就更容易使人心胸憋悶,產生煩躁情緒,從而誘發精神疾病。所以夏天應該清心寡欲、常閉目養神。

(6)注意保護心髒

冠心病、風濕性心髒病、肺源性心髒病、高血壓性心髒病患者要特別注意保護自己的心髒,因為悶熱天氣會導致呼吸不暢,心髒難受,動脈血壓持續增高,加劇心肌缺血、缺氧,從而誘發疾病。

6.秋季養“收”,處處收斂不外泄

《黃帝內經》中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個月,是萬物收獲的季節。此時秋風勁急,秋高氣爽,收斂過於生發,天氣下降,地氣內斂,外現清明,人們也應該早睡早起,收斂精神使之不外散,以緩和秋季肅殺的傷伐,使神氣安定。這是秋季養生的法則,如果違背了這個法則,就會損傷肺髒,到了冬季便會出現頑固不化的泄瀉,供給冬季的收藏就減少了。

那麼,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養收”呢?

◎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在起居方麵要合理安排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晚上10點就睡覺,11點就能養肝膽之氣,不然你的肝膽是養不起來的。

在這裏要特別提醒老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專家說,老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也就是說什麼時候困了就什麼時候睡,這是符合養生原則的。

◎使誌安寧

腎藏誌,順應了秋收之氣,就能使腎經不妄動。所以在秋季的時候人們的性生活要有所收斂。動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瘋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見了,有些動物甚至幹脆冬眠了。動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則的,要不是因為外來傷害的話,絕對是可以盡享天年的。而現在的人又怎麼樣呢?從來不遵守自然之法則而行事,耗損了身體的精氣,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