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養生要考慮氣候、環境對人的影響。
聖人的養生之道首先在於順應四時。關於四時養生,《黃帝內經》中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四季輪回,寒暑更替,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生物適應四季氣象變化形成的普遍規律。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獲得了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其表現為“人與天地相應”。
所以,人的各種生理功能,都有著與天地自然變化幾近同步的節律性和適應外界變化做出自我調整的能力。簡言之,就是要順時養生。
順時養生,就是養生要和天時氣候同步。說具體一點,就是熱天有熱天的養生原則,冷天有冷天的養生道理。總的原則就是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熱、溫、涼的變化來調養我們的身體。
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我們要想健康長壽就要使自己的活動與自然相應,應循生發、生長、收斂、收藏這個順序。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就是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因為身體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一樣,春夏秋冬分別對應陽氣的生長收藏。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消耗生命力,破壞人身真元之氣,損害身體健康。
但是,有人可能會對這種說法有疑問:春夏季節天氣逐漸變熱,為什麼還要養陽?那不更熱了嗎?秋冬季節天氣逐漸轉冷,為什麼還要養陰?這不就更冷了嗎?
原因其實很簡單,春夏時節氣候轉暖而漸熱,自然界溫熱了,會影響人體,人感到暑熱難耐時,首先人體自身的調節機製會利用自身機能即大量消耗陽氣,來調低自身溫度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其次天熱出汗也會大量消耗陽氣,汗雖為津液所化,其性質為陰,但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陽氣的參與。
秋冬時節氣候轉冷而漸寒,自然界寒冷了,也會影響人體。人感到寒冷時,首先人體自身的調節機製會利用自身機能大量調動陽氣,來調高自身溫度抵禦嚴寒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秋冬季節陽氣入裏收藏,中焦脾胃煩熱,陰液易損。
所以說,春夏之時陽虛於內,秋冬之時陰虛於內。在養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正如清代著名醫學家張誌聰所謂“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陽;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陰。”
但是,這並不代表秋冬養陰就不養陽了。因為對於人體來說,陽代表能動的力量,即機體生命機能的原動力。陽化氣,人們把陽和氣連起來叫陽氣;陰代表精、血、津液等營養物質,即機體生命機能的基本物質。陰成形,通常又把它叫做陰液。
陽氣是人體生存的重要因素,由陽氣生成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動力,是生命的所在;陰液是有形物質,濡養了人體形態的正常發育及功用。陰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質的化生皆有賴於陽氣的攝納、運化、輸布和固守,隻有陽氣旺盛,精血津液等物質的化生以及攝納、運化、輸布和固守才有依賴。
隻有陽氣的能動作用正常,人體正常的生命功能才能得以維持。這就是陽氣在人體中所起的能動作用,它不僅主宰了人的生命時限,還確保了人體五髒六腑的功能狀態。
所以,不論何季,“養陽”都是非常重要的。
3.《黃帝內經》中的“四氣調神”
“四氣調神”是《黃帝內經》中的名篇,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意是:應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調攝精神活動,以適應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規律,從而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春季調神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就是說,春天的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新舊交替的季節,此時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人們也一定要使自己的情緒高漲。在春天隻能讓情誌生發,切不可扼殺;隻能助其暢達,而不能剝奪;隻能賞心怡情,絕不可抑製摧殘,這樣做才能使情誌與“春生”之氣相適應。
◎夏季調神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無厭於日,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就是說,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與地氣上下交合。此時,人們在精神上易厭倦,但夏主長氣,人氣不宜惰,應保持情誌愉快不怒,應該像植物一樣,向外生發,以使體內陽氣宣泄,這樣才能使情誌與“夏長”之氣相適應。
◎秋季調神
“秋三月,謂之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意思是:立秋後陰氣開始占上風,陽氣開始衰落,氣候由熱轉涼,呈現天氣清涼勁急、萬物肅殺的自然狀態。此時,萬物都已經成熟。人體陽氣也開始收斂,此時在精神方麵,要使神氣內斂,誌意安寧,不使誌意外露,陽氣外泄,避免秋天肅殺之氣的傷害,“以緩秋刑”。這就能使情誌與“秋收”之氣相適應。
◎冬季調神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本句意為:冬天的三個月,陽氣都藏匿起來,陰氣最盛,大地千裏冰封,萬裏雪飄,一派陰盛寒冷景象。此時,在精神方麵,要使意誌內藏不宜外露,才能使情誌與“冬藏”之氣相適應。
四氣調神是建立在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上的養生觀,講求人必須適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適時調整自己的思想狀態和衣食起居,否則就會受到疾病的侵襲。
但是,我們現在的很多做法已經嚴重違背了這種養生法則。我們冬有暖氣,房間裏暖和到可以吃冷飲;夏天有空調,不用出一點兒汗,這樣反而滋生了很多的“富貴病”,成為現代生活的尷尬。
4.春季養“生”,與萬物一起複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以上是《黃帝內經》中關於春季養生之道的論述。春三月是指農曆的一、二、三月;“此謂發陳”的“陳”字是指冬天積累、收藏的東西,是生發的基礎。如果冬天沒有好好地收藏,春天就沒有生發的基礎,就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一個新的開始。
那麼春季該如何養生才能養生機呢?
《黃帝內經》中提到要“夜臥早起”,也就是告誡人們要晚睡早起,春天是個生發的季節,不能總睡覺,如果睡眠過多,就會阻礙身體氣機的生發,所以春天要盡量少睡點。其次是“廣步於庭”,意思是沒事的時候,可以在庭院裏大踏步地行走,這樣有利於身體內氣機的生發。第三就是“披發緩形”,就是披散著頭發,放鬆形體,不能穿緊身衣約束自己的身體,要使身體完全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的意思就是說: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這個季節人體同樣也在生發,這個時候人要有種給予的精神,不能動任何的殺機,自身也要保持欣欣向榮的氣機,這樣人的身體才能健康,否則就會傷了人和天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