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精神養生——好心情是健康的守護神(3 / 3)

(4)培養廣泛的興趣

琴棋書畫,養育魚鳥,種植花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或觀賞一場相聲或啞劇,欣賞一下優美動聽的音樂,這都有利於緩解緊張的情緒、消除心理上的苦悶。尤其是老年人,更應該有豐富多彩的愛好,以調劑、點綴晚年生活。

6.轉移注意力,掌控情緒

有觀點說: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將會成為情誌病大國。那麼究竟什麼是情誌病呢?醫學認為:情誌病是因七情而致的髒腑陰陽氣血失調的一種疾病,如過於強烈的精神刺激及持久的不良因素超過了人體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造成氣機逆亂,氣血失調,成為疾病。

情誌病包括癲狂、百合病、髒躁、鬱證、不寐等。我們現在經常說的精神抑鬱、情緒不寧、頭暈失眠、多疑易驚等病症都屬於情誌病的範疇。

其實情誌病並不是21世紀的特產,古代就有“女子傷春,男子悲秋”的說法。

關於這兩句話的原意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女子見春天到來,又一年過去,自己的青春隨著時間流逝,所以會覺得傷感;而男子看秋天已至,感懷時光不再,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因此覺得悲傷。”

另一種說法是“女子見春天衰萎的落花,傷感自己的容顏隨時間老去,美麗不再;男子見秋天落葉凋零,感慨自己功業不成,短短人生就要如落葉一樣結束。”

這兩句發展到現在已經簡化成了傷春悲秋,是指一個人很敏感,就像林黛玉那樣的,看到花落水流、樹木凋零都會傷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一川煙雨,滿船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些經典詩句都是對多愁善感之人的最佳寫照。但是大家都知道,肺主悲,悲傷過度就會傷肺,而且情誌病很難用藥治愈,因此古人采取了生活對治的方法。

男子悲秋,所以,秋天的時候征兵,到邊關打仗,讓男子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和豪情;或者給男子訂婚,平息他不滿的精氣,平殺氣。秋天訂婚,喜氣就衝淡了男子的悲傷情緒,冬天辦喜事,第二年春天女孩就差不多懷孕了,將要為人母的喜悅也會使傷春之情消失殆盡。這樣就用生活對治法治好了男子和女子的情誌病。

到現在,古代的對治法雖然不太適用了,但是這也啟發我們:情誌病不一定要用藥,也可以通過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7.心腎相交法:恬淡虛無的簡易大法

壞心情有害身心健康,而好心情是身心健康的最大法寶。所以我們要擺脫情緒壓抑,達到情緒平衡。那麼如何才能控製情緒呢?

很多養生專家都說要擁有一種淡定的狀態,即“恬淡虛無”。雖然隻有區區四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

蘇東坡一次詩興大起,寫下了一首自認為很妙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完後還不忘跟別人分享,於是便叫人拿給了跟他一江之隔的佛印禪師。佛印禪師看後,隻批了一字:“屁”,叫人回給蘇東坡。

蘇東坡看了非常生氣,就去找佛印,大聲跟他對質。佛印卻笑笑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淡定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境界,就連蘇東坡這樣的大師都難以做到,對我們這些凡人而言更是難於上青天啊。其實,恬淡虛無就是要做到“精神內守”。精是腎,腎精要足才可以定心神。這是一種心腎相交的能力。

鍛煉的方法很簡單:每天晚上臨睡前泡腳,然後用兩手去搓兩腳的腳心。

因為心包經的脈通過位於手心的勞宮穴,而腎經是斜走於足心的,在我們的足心有一個穴位叫湧泉。所以如果我們想讓心腎相交,就要用手足對搓兩個穴。

8.養心四字箴言:慈、儉、和、靜

養生家李度遠,相傳生於清代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卒於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享年256歲。李氏深明養身養心之道。在漫長的一生中,他遵循養身養心四字箴言——慈、儉、和、靜,這四字箴言對世人很有教益。

◎養身養心之“慈”

慈就是心底慈善。

李氏說:“蓋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損人。慈祥之氣,養其天和也。”以慈善仁德為本,是曆代養生家所倡導的。李氏把“慈”字擺在四字之首,把仁德作為立身之本。他常說:“無名利之係其心,無機械之亂其神,渾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延年也。”就是說,隻要心存仁慈,不看重名利、不鑽營、保持天真的情趣,就能延年益壽。

◎養身養心之“儉”

關於儉,李氏倡導這樣的生活方式:“儉於飲食則養脾胃,儉於嗜欲則聚精神,儉於言語則養氣息,儉於交遊則潔身寡過,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欲,儉於思慮則蠲除煩惱。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

就是說,飲食簡單就可以減輕脾胃的負擔,欲望簡單就可以使精神清明,少說話則可以養住氣息,人際關係簡單可以潔身自好,少沾酒色可以清心寡欲,少思慮可以免除煩惱,凡事省一分,就會受益一分。

李氏認為:山野之人之所以比城市的人長壽,就是因為山野之人的作息比較規律,沒有太多的名利之心,沒有什麼機械的擾亂,本性天真,如葛天之民,所以可以長壽。而城市人的生活卻幾乎相反,內心沒有片刻寧靜,精神沒有片刻安寧,又怎麼能長壽呢?李氏把不同生活方式導致的不同結果講得非常明白。

◎養身養心之“和”

至於“和”,君臣和則國家興旺,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婦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互相維護。因此,和氣對身體也是很有好處的。

◎養身養心之“靜”

靜,指身不可過勞,心不可輕動。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元氣是生命之源,“靜”可以很好地培養元氣,適當活動,能使元氣更好地循環,有利於養生。李氏為了修身養性,不僅每天堅持靜坐練功,還抽出一定時間操練拳術,既培養了元氣,又讓元氣得以更好地循環。

細讀這長壽四字箴言,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佛家的淡定與從容。其實生活的本質就應該是這樣,以仁德為本,簡單生活、清心寡欲、寧靜致遠,做到這些,長壽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日常養生小百科

排解不良情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之“發泄”。例如一個人悲痛欲絕或委屈萬分時,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讓眼淚盡情地流出來,人就會覺得舒服些。切忌把不良情緒埋在心底。

排除不良情緒最根本的辦法是建立良好而穩定的心理狀態,用頑強的意誌戰勝不良情緒的幹擾,保持良好的心境。

事實證明,胸有大誌、毅力堅強的人,能夠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中醫認為:養生必先養心,這就要大家淡泊名利,不求聞達,追求心靈的內在平衡與和諧。要做到這些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

古人說:“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所謂養德就是注重道德修養。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開闊,開朗樂觀,生命之樹常青。

壞心情有害身心健康,而好心情是身心健康的最大法寶。所以我們要擺脫情緒壓抑,達到情緒平衡。那麼如何才能控製情緒呢?很多養生專家都說要擁有一種淡定的狀態,即“恬淡虛無”。

李度遠常說:“無名利之係其心,無機械之亂其神,渾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延年也。”就是說,隻要心存仁慈,不看重名利、不鑽營、保持天真的情趣,就能延年益壽。

飲食簡單就可以減輕脾胃的負擔,欲望簡單就可以使精神清明,少說話則可以養住氣息,人際關係簡單可以潔身自好,少沾酒色可以清心寡欲,少思慮可以免除煩惱,凡事省一分,就會受益一分。

靜,指身不可過勞,心不可輕動。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元氣是生命之源,“靜”可以很好地培養元氣,適當活動,能使元氣更好地循環,有利於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