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精神養生——好心情是健康的守護神(2 / 3)

這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誠然,人在社會上生存,沒有一天是可以離開錢的,為了錢鋌而走險、拋妻棄子的人和事也自古有之。這其中的利弊相信不用說,大家也都深有感觸。而且這兩句話本身就已經把結果告訴我們了。

◎“百病生於氣”

前文我們講氣可以滋生百病,所以縱觀古今長壽之人,沒有一個是心胸狹窄、斤斤計較的,因此,對於養生來說,保持一個豁達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綜此四惑,有人或許都有,有人或許隻有其中的一項、兩項,但無論多少,它都會對你的健康造成潛移默化的傷害。隻有將此四惑戒除,人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較長的壽命,才能體會到無病無災的快樂。

4.學會宣泄,保持心理平衡

古人曾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一般來說,人的一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大多於順境的時間。即使是曆史上的帝王將相,生活中的富豪、名人等,也都有各自的煩惱和憂傷。

可是,“生命的潮汐因快樂而升,因痛苦而降”。當我們出現了消極情緒時該怎麼辦呢?遇到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對症下藥”,每個人都有義務、有能力為這些消極情緒找到一劑“良藥”,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

下麵介紹一些心理疏泄的主要方式,供大家參考。

◎發泄的方式

中醫學認為,“鬱則發之”,排解不良情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之“發泄”。例如一個人悲痛欲絕或委屈萬分時,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讓眼淚盡情地流出來,人就會覺得舒服些。切忌把不良情緒埋在心底。

現代研究發現,因感情變化流出的眼淚中含有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這兩種傳導物質隨眼淚排出體外後,可緩和悲傷者的緊張情緒,減輕痛苦和消除憂慮,所以痛哭一場比把眼淚往肚子裏咽要好得多。

哭是痛苦的外在表現,也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強忍眼淚等於慢性自殺。哭作為一種發泄方式,雖然不“雅”,但卻有它的積極作用。

有些人的發泄方式是摔打家具、打人罵人等,這種攻擊性的發泄方式一害別人,二害自己,是不可取的。

◎宣泄的方式

情緒壓抑,有時不宜一下子發泄出來,可采取宣散疏導、逐漸發泄的形式。

當一個人遇到不順心的事,受到挫折,甚至遭到不幸,比如在戀愛中遭到挫折、親朋好友去世、生活中發生重大的變故、工作學習上或家中有不愉快的事時,就會怒從心頭起,或心中泛起陣陣愁雲。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冷靜下來,控製一下自己的感情,然後再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親人傾訴自己的苦衷,或向親人、朋友寫信訴說苦悶、煩惱。俗話說“旁觀者清”,如果能從親友的開導、勸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消極的苦悶、憂愁和煩惱就會隨之消散。

所以,廣交知心朋友,擴大社會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醫治不良情緒的良藥。

另外,在情緒不佳時,可通過寫詩作賦,撰寫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這也是疏泄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

◎升華的方式

排除不良情緒最根本的辦法是建立良好而穩定的心理狀態,用頑強的意誌戰勝不良情緒的幹擾,保持良好的心境。

在生活中遇到煩惱,能自解自勸,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任何理智和情感都可以化為行為的動力,無論是愉快滿意的情感,還是悲痛不快的情感,都能激勵人去工作和學習。人們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就是這種表現。

《黃帝內經·靈樞》中寫道:“意誌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就是說,有理智,意誌堅定者,可統帥精神,調和情誌,抗邪防病。

《黃帝內經·素問》中也寫道:“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就是說,意誌堅強者可避免不良刺激,增強抗病能力;意誌脆弱者,多神怯氣虛,易遭受刺激而發病。

事實證明,胸有大誌、毅力堅強的人,能夠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科學家彭加木雖患惡性腫瘤,但因為他信心百倍地和醫生密切配合,與疾病作頑強鬥爭,所以他又活了25年,直至1980年在新疆一次外出考察中失蹤。可是有些患者,一聽到癌症診斷,當場就被嚇死了。這說明意誌的鍛煉是保持健康心理的有效方法。

◎轉移的方式

各種情緒的產生都離不開環境。避免接觸強烈的環境刺激,有時是必要的,但最好學會情緒的積極轉移,即通過自我疏導,從主觀上改變刺激的意義,從而變不良情緒為積極情緒。

例如,一旦遇到煩惱、鬱悶不解時,如果你愛好文藝,不妨去聽聽音樂、跳跳舞;如果你喜歡體育運動,可以打打球、遊遊泳;如果你喜歡觀賞曲藝節目,那麼可以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啞劇、滑稽的電影;如果你天生好靜,那也可以讀一讀內容輕鬆愉快、饒有趣味的小說和刊物。

總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分別采取自己喜愛的活動。這種自娛自樂的活動可以舒體寬懷、消憂排愁、怡養心神,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

◎超脫的方式

當你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時,你可以漫步在綠樹成蔭的林蔭大道上或視野開闊的海濱。如果有條件,你還可以作短期旅遊,把自己置身於絢麗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陶醉在藍天白雲、碧波蕩漾、花香鳥語的自然懷抱裏,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會使你產生豁達的心境,一切憂愁和煩惱之情會隨之消散。大自然可使你舒暢氣機,忘卻憂煩,寄托情懷,美化心靈。

大家都知道吸煙、酗酒、飲食不當有害健康,實際上,情緒不良對人體健康影響更大。

據有關學者統計,健康和長壽有20%來源於遺傳因素,25%來自周圍環境的影響,5%來自醫療條件,其餘的50%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說,自己的精神狀態和選擇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

若能用積極的行為方式進行自我調節,擺脫不良心境的影響,你就會生活得幸福。

5.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中醫認為:養生必先養心,這就要大家淡泊名利,不求聞達,追求心靈的內在平衡與和諧。要做到這些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

人的情感活動和心理健康與身體的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甚至超過了生理因素。

在第26屆金雞百花獎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倪萍向終身成就獎得主張瑞芳表示祝賀,並問她健康長壽的秘訣(老人家已經90歲,但仍身體健康,精神矍鑠)。張瑞芳老人遲疑了一下,回答了四個字:“沒心沒肺。”接著又說了一句:“我不記仇。”“沒心沒肺”和“不記仇”就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啊。沒有豐富生活閱曆的人,是不會參透這八個字裏麵的深刻含義的。

良好的情緒是一種有助於人體健康的力量。現代醫學實驗證實,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如果長期處於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下,患各種疾病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甚至會導致癌變。

既然保持良好的情緒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

(1)樹立正確的養生保健觀點

古人說:“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所謂養德就是注重道德修養。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開闊,開朗樂觀,生命之樹常青。

(2)培養寬宏大度的品格

不要憤世嫉俗,對周圍的一切都看不慣,整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樣的負麵情緒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害。

(3)廣交朋友,樂於互相交談

當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時,首先要冷靜下來,控製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向親朋好友傾訴,從他們的勸告和開導中得到力量和幫助,這樣,苦悶的情緒會慢慢消失,心情會變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