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絡可以決生死、治百病
經絡可以決生死、治百病。《黃帝內經》對人體經絡的作用推崇備至,認為經絡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說,人生下來、活下去、生病、治病的關鍵都是經絡。
經絡是人體的醫魂,其對於人體健康的作用,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了係統的記載: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經絡決生死
首先看“決生死”。就是說經脈的功能正常與否,決定了人的生與死。
《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靈樞·本髒》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些都非常清楚地說明了經絡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於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裏,貫通上下,內接五髒六腑,外至皮膚肌肉。若沒有經絡的這種溝通和聯係,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又要靠什麼濡養呢?人體氣血,貴乎流通,才能使髒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髒腑之間的各種聯係就會發生障礙,疾病即發生,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經絡處百病
其次看“處百病”。這裏是說經脈之氣運行正常對於疾病的治療與康複所起的重要作用。
大醫學家喻嘉言說:“凡治病不明髒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靈樞·九針十二原》裏說:“通其經脈,調其血氣。”上述原文都高度概括地說明了疾病的治療、病體的康複,都必須從經絡入手。
眾所周知,疼痛是人們患病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究其原因,中醫認為是“痛則不通,不通則痛”。隻有經脈暢通,才能運行氣血;隻有氣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療,以至康複。
◎經絡調虛實
最後談“調虛實”,調是調整,虛實是指症候,不是虛症,就是實症,人們患病後常常用虛實來概括說明症候的性質。
中醫學認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症,即是病邪盛而正氣未虛,正邪鬥爭激烈所表現的症候;虛症,即是正氣虛衰,機能減退,抵抗力低下所表現的症候。
《靈樞·刺節真邪篇》裏說:“瀉其有餘,補其不足。”有餘是指實症,不足是指虛症。對實症要用瀉法,如胃痙攣的患者,針刺病人足三裏穴,可使胃弛緩;對虛症要用補法,如胃弛緩的患者,針刺病人足三裏穴,可使其收縮加強。當然,由於虛實症不同,盡管都針刺足三裏穴,但采用的手法不一樣,一個用瀉法,而另一個用補法。這個例子說明,經絡有調整虛實的功能。
經絡的作用不僅是治已經發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治“未病”,也就是養生保健。在你身體將要發病或者剛剛發病,還沒有引起你注意時,往往可以從穴位和經脈上反映出來一些初期症狀。
此時刺激經絡,身體的各種自我調整係統就能夠被激發,激活後就能自我恢複平衡。總之,保持經絡的暢通是非常必要的,是一條重要的養生原則,要時時刻刻使自己的經絡之氣暢通。
2.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經絡循行的部位與絡屬的髒腑有神經上的聯係,所以它們之間的病理現象會有很多相似之處。
具體來說,經絡與五髒六腑的關係:心經屬於心髒,絡於小腸;肝經屬於肝髒,絡於膽;肺經屬於肺髒,絡於大腸;腎經屬於腎髒,絡於膀胱;心包經屬於心包,絡於三焦;胃經屬於胃,絡於脾;大腸經屬於大腸,絡於肺;小腸經屬於小腸,絡於心;膽經屬於膽,絡於肝;三焦經屬於三焦,絡於心包;膀胱經屬於膀胱,絡於腎。陰經和陽經就這樣交通相連,成為縱橫交錯的網絡。
如果身體上的哪個部位出現問題,相對應的經絡也會出現問題,也就是說,當髒腑功能失調,經絡就會出現堵塞,不通則痛,就會導致身體產生壓痛點“阿是穴”無規律地出現。
例如,肝經太旺的人平時喜歡生氣,因為肝經主怒,女性就容易患乳腺增生,因為肝經循行經過乳房,這樣的話就可以敲肝經來平息怒氣和防止乳腺增生的發生。
這也體現了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所謂牽一痛而動全身。中醫講究整體,通過按摩經絡,對身體內的髒腑進行調節疏通,補其不足,減其過剩。這種自我調節是人體本身具有的偉大功能,隻不過需要我們通過刺激、點撥經絡來喚醒罷了。
另外,經絡和五官七竅也有著相對應的關係,例如,肺經通鼻,肺有疾病,容易影響鼻子的功能,這時就要敲肺經;肝經通眼睛,容易影響視力,近視者,可以常敲肝經,就是敲小腿內側。
由此可見,經絡與髒腑、五官的功能是相互影響的,一個髒腑器官或五官有病,整條經絡都會出現異常。
3.察顏觀色,預測疾病
經絡是身體的一個通道,能通內達外,也是疾病轉變的途徑。人體在生病時,許多症狀可以反映在經絡的走形上,古代中醫的“察顏觀色”就是利用經絡這種特點當做看病的最好見證。
人體的各個器官每時每刻都在運行變化,一旦發生疾病就會通過種種症狀在經絡的行走路線上,給我們發出報警信號,如果我們能夠關注經絡,重視這些信號,就能夠及早預防和治療疾病,從而減少疾病對我們生命的威脅,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
人可以通過經絡感能現象獲得疾病信息。因為經絡是聯係人體髒腑的橋梁。
經絡感能現象是內髒有病,可以在相通的經絡沿線上反映出來,具體是出現酸、麻、脹、痛或熱感、冷感,或者是出現紅線、白線、痘疹帶、汗帶或其他感覺異常現象,如過敏線、濕疹、痣等。
據報道,甲狀腺癌在手術之前,經絡感能可到頸部甲狀腺區,手術後開始消失。用經絡測定儀是可以發現腫瘤的。
經絡感能還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興奮的病如高血壓、甲亢、過敏性疾病及躁狂症會增強敏感性;反之,抑製性疾病就會降低敏感度,如低血壓、甲減、腎減、抑鬱症等。
另外,清晨剛睡醒狀態下可以加強對經絡感能的敏感度,所以如果清晨發現上述經絡感能信息,應就醫進行檢查。
通過臉色看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也是經絡預測疾病的很好證明。因為心主血脈,其華在麵,麵部血脈豐盛,人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也就是說,麵部的色澤是血氣通過經絡注於麵而表現出來的,氣血的盛衰及運行情況必定會從麵色上反映出來。中國人健康的麵色通常是微黃,顯紅潤而有光澤。如果紅潤而無光澤,說明身體血足,但缺乏運動;臉上有光澤但沒有血色,說明身體氣足,但睡眠不足。
臉色蒼白是貧血、慢性腎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病的征兆;臉色發黃是脾虛的表現,如果突然出現臉色變黃,則很可能是肝膽“罷工”的跡象,急性黃疸型肝炎、膽結石、急性膽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會發出上述“黃色警報”;臉色發黑是腎虛的表現,應適當多吃一些補腎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
我們看這樣一個例子。一位45歲的肝癌患者訴說自己的發病情況:“幾個月前,我天天有應酬,天天要喝很多酒,有好幾次因為喝酒太多而不省人事,後來我的臉色就開始發黃,白眼球也發黃,家裏人都勸我去醫院查一下,但是我沒有理會,可後來我發現臉色一天比一天黃,於是去醫院檢查,沒想到患了肝癌。”
可見,臉色可以預測疾病,當我們的臉色與往常或跟別人比起來有些異常時應盡早去醫院檢查,不要貽誤治療時機。
4.認識你身上的經絡地圖
有人說:我們也知道經絡的生理作用很重要,也很想利用經絡養生,但是我們不是醫學專業人員,也沒有足夠多的時間來鑽研,即使我們想學習,也是有心無力,那些生澀的醫學詞彙讓我們摸不著頭腦,往往半途而廢。還有人說,經絡在身體內部,看不見,也隻有華佗那樣的名醫才能摸得到,我們又如何感知自身的經絡呢?
下麵我們盡可能以詼諧的口吻為大家解說經絡這張“人體活地圖”,力爭做到通俗易懂。
◎經脈——謹防身體旱澇災害
經脈是經絡的主體,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條,奇經有八條,如果說十二正經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麼奇經八脈就像個蓄水池。平時十二正經的氣血奔流不息時,奇經八脈也會很平靜地正常運行;一旦十二正經氣血不足流動無力時,奇經八脈這個蓄水池中的水就會補充到江河中;如果十二正經氣血過多,過於洶湧,水池也會增大儲備,使氣血流動起來,隻有這樣,人體正常的功能才會平衡。
(1)十二經脈
正經有十二條,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體。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髒腑,各經用其所屬髒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通過手足陰陽表裏經的連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複始的係統,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
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髒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髒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徑,故稱奇經。其功能有: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對十二經氣血蓄積滲灌等。
(3)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的聯係,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絡脈——警惕氣血交通堵塞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起著人體氣血輸布的作用。
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相為表裏兩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係作用。
浮絡是循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
孫絡是細小的絡脈,包括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
(1)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脈,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其具有溝通表裏經脈之間的聯係,統率浮絡、孫絡,灌滲氣血以濡養全身的作用。
(2)浮絡
在全身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它分布在皮膚表麵。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3)孫絡
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這樣一分析,人體經絡運行圖仿佛一張城市道路交通圖一樣呈現在你眼前,清晰明了,你就不再覺得經絡是多麼複雜讓人皺眉頭的事情了。
5.按摩經絡時一定要“因時之序”
人體有很多經絡,而每條經絡都有它當令的時間,也就是值班時間,如果我們能很好地掌握這一點,那麼對保健與治病是很有幫助的。
◎膽經——子時當令
膽經是體內循行線路最長的一條經脈,它從人的外眼角開始,沿著頭部兩側,順著人體的側麵向下,直到達腳的小趾和小趾旁的第二個腳趾(次趾),幾乎貫穿全身。
敲膽經的最佳時間應該是在子時,也就是夜裏23點到淩晨1點這段時間,早睡的人可以提前一些。因為這個時辰是膽經當令。
經常熬夜的人會有體會,到夜裏23點鍾的時候,覺得很有精神,還經常會覺得餓,這就是膽經當令,膽主生發,陽氣在這時候開始生發了。
但是大家一定注意,不要覺得這個時候精神好就繼續工作或者娛樂,而是最好在夜裏23點之前入睡,這樣才能把陽氣養起來。
每天敲膽經300下,膽經順暢了,人所有的憂慮、恐懼、猶豫不決等不良情緒就都隨著膽經的通暢而排解出去了,該謀慮時謀慮,該決斷時決斷。
◎肝經——醜時當令
肝經起於腳大拇指內側的指甲緣,向上到腳踝,然後沿著腿的內側向上,在腎經和脾經中間,繞過生殖器,最後到達肋骨邊緣止。
肝經在淩晨1~3點的時候值班,這是肝經氣血最旺的時候,這個時候人體的陰氣下降,陽氣上升,所以應該安靜地休息,以順應自然。
另外一個養肝氣的方法就是按摩肝經,但是我們又不可能在淩晨1~3點的時候起來按摩肝經,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在晚上19~21點的時候按摩心包經,因為心包經和肝經屬於同名經,所以在19~21點時按摩心包經也能起到刺激肝經的作用。
◎肺經——寅時當令
手太陰肺經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條經脈,它起始於胃部,向下絡於大腸,然後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於肺髒。再從肺係橫出腋下,沿著上臂內側下行,走在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下向肘中,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進入寸口,到大魚際部,沿邊際,出大指末端。它的支脈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我們知道,肺為嬌髒,很容易出現問題,當肺的正常功能失去平衡時,就會出現咳嗽、氣喘、胸悶等呼吸方麵的疾病,以及各種皮膚病。所以,我們要格外愛護肺經。
按摩肺經的最佳時間應該是淩晨3~5點,這個時辰是肺經經氣最旺的時候,但這個時候也正是睡覺的時間,所以可以改在上午9~11點脾經旺時來按摩,也能取得同樣的效果。
◎大腸經——卯時當令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的商陽穴,沿食指橈側,通過合穀、曲池等穴,向上會於督脈的大椎穴,然後進入缺盆,聯絡肺髒,通過橫隔,入屬於大腸。
大腸經當令的時間是早上5~7點,這時候大腸經運行最旺盛,按摩效果也最好。大腸經很好找,你隻要把左手自然下垂,右手過來敲左臂,一敲就是大腸經。敲時有酸脹的感覺。
◎胃經——辰時當令
胃經有兩條主線和四條分支,主要分布在頭麵、胸部、腹部和腿外側靠前的部分。
胃經在辰時當令,就是早晨的7~9點,一般這段時間大家都非常忙碌,大人趕著送孩子去上學,自己去上班,但是不管怎麼忙,一定要吃早飯,而且一定要給孩子吃早飯。
因為這個時候,太陽一般都升起來了,天地之間的陽氣占了主導地位,人體內也是一樣,處於陽盛陰衰之時,所以,這個時候人就應該適當地補充一些陰,而食物就屬陰。
◎脾經——巳時當令
脾經的循行路線是從大腳趾末端開始,沿大趾內側腳背與腳掌的分界線,經核骨,向上沿內踝前邊,上至小腿內側,然後沿小腿內側的骨頭,與肝經相交,在肝經之前循行,上膝股內側前邊,進入腹部,再通過腹部與胸部的間隔,夾食管旁,連舌根,散布舌下。
當脾經不通時,人體還會產生一些常見的慢性病:如身體的大腳趾內側、腳內緣、小腿、膝蓋或者大腿內側、腹股溝等經絡線路會出現冷、酸、脹、麻、疼痛等不適感;或者全身乏力,疼痛、胃痛、腹脹、大便稀、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等症狀。
以上症狀都可以從脾經上去治,最好在脾經當令的時候按摩脾經上的幾個重點穴位:太白、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等,上午9~11點正處於人體陽氣的上升期,這時疏通脾經可以很好地平衡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