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午時當令
按摩心經的最佳時間應該是午時,即中午11~13點,這個時候人的陽氣達到最盛,然後開始向陰轉化,陰氣開始上升。這時人們最好處於休息的狀態,不要幹擾了陰陽的變化。中午吃完飯小睡一會兒,即使睡不著閉著眼睛休息一下也是很好的。
◎小腸經——未時當令
下午13~15點(未時)是小腸經當令的時間,這段時間小腸經最旺,它的工作是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後食物的精華,然後再進行分配,將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輸入到脾髒。因此中醫裏說小腸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有熱的人,這時則會咳而排氣。
小腸經當令時,人體主要是吸收養分然後重新分配,以供下午的消耗,因此,我們應在午時13點前用餐,而且午飯的營養要豐富,這樣才能在小腸功能最旺盛的時候把營養物質充分吸收和分配。
◎膀胱經——申時當令
在中醫裏,膀胱經號稱太陽,是很重要的經脈,它從足後跟沿著後小腿、後脊柱正中間的兩旁,一直上到腦部,是一條大的經脈。
下午15~17點為申時,這是膀胱經當令的時段。在申時,膀胱經很活躍,它又經過腦部,所以這個時候氣血也很容易上輸到腦部,因此這個時候應該是學習的最佳時段。
◎腎經——酉時當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小孩子的誌氣特別高,他們會憧憬著長大了當科學家、發明家,等等。孩子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誌向是因為其腎精充足。
而如果自己的孩子年紀輕輕就委靡不振,甘於平凡,那可能是腎經不通,父母要及時幫孩子按摩腎經。
腎經的具體循行路線是:由足小趾開始,經足心、內踝、下肢內側後麵、腹部,止於胸部。
孩子的腎經如果有問題,生理上通常會表現出口幹、舌熱、咽喉腫痛、心煩、易受驚嚇;另外,還有心胸痛、腰、脊、下肢無力或肌肉萎縮麻木,腳底熱、痛等症狀。
每天的17~19點,也就是酉時,是腎經當令的時間,有上述症狀的人,可以考慮在腎經當令之時按摩腎經。
◎心包經——戌時當令
心包經是從心髒的外圍開始的,到達腋下三寸處,然後沿著手臂陰麵中間的一條線,止於中指。在心包經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勞宮穴。這個穴位很好找,把手自然握拳,中指所停留的地方就是勞宮穴。
晚上的19~21點,即戌時,是心包經當令的時刻。如果在一些場合覺得緊張、手心出汗、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這時不妨按按左手的勞宮穴,它可以幫助你找回從容自信的感覺。
◎三焦經——亥時當令
三焦經圍著耳朵轉了一圈,耳朵的疾病通常找它。此外,現在大多數胖人三焦經是阻塞的,而且這種阻塞的情況通常都在其沒有真正肥胖的時候就出現了。
由於三焦經的阻塞,使得經絡中的組織液流動出現了障礙,導致垃圾的堆積,長時間的垃圾堆積最終才形成了肥胖。
晚上21~23點(亥時),是三焦經當令。有耳部疾病的人,不妨在此時敲打三焦經。
6.經絡養生常用的三大方法
人類很多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身體裏的有關經絡失控了,堵塞了,而人體經絡的每一個穴位都是靈丹妙藥,如果我們能刺激經絡上的相關穴位,把堵塞的地方疏通,氣血就會在體內順暢地流通起來,人的一切疾病也就不藥而愈了。
那麼該怎樣刺激經絡穴位呢?
◎針灸療法
這是通過經絡治病最直接的辦法,通過刺激體表穴位,疏通經氣,調節人體髒腑的氣血功能。針灸比較專業,普通人做不了,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助才能施行。
◎按摩法
針灸療法比較難,但利用一些簡單、容易操作的按摩手法來保健養生和治療常見病,是我們每個普通人都能做的,而且效果非常好。
最簡單有效的按摩手法有三種:
(1)點揉穴位
用手指指肚按壓穴位。不管何時何地,隻要能空出一隻手來就可以。
(2)推捋經絡
推法又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和分推法,所謂直推法就是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在皮膚上做直線推動;旋推法是用拇指指腹在皮膚上做螺旋形推動;而分推法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在穴位中點向兩側方向推動。
比如走路多了,雙腿發沉,這時身體取坐位,把手自然分開,放在腿上,由上往下推,拇指和中指的位置推的就是脾經和胃經,脾主肌肉,推脾胃經可以疏通這兩條經的經氣,從而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
(3)敲揉經絡
敲法即是借助保健捶等工具刺激經絡的方法;用指端或大魚際或掌根,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即為揉法。
這種方法相對推捋來說刺激量要大些,有人甚至提出敲揉比針灸效果還好。
◎灸法
就是利用艾草給皮膚熱刺激的一種經絡刺激法。此法是一種補法,主要應用於慢性病的治療上。
在家中灸時,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並將它撚成細長狀,然後將其尖端部分2~3厘米處摘下,製成大約米粒一半大小的金字塔形灸。
在實施灸法的時候,先用一點水把皮膚弄濕,在穴位上放上上麵所說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來。然後點燃線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熱時更換新的艾草。若沒有特殊狀況,一個穴道用上述的灸進行三“狀”到五“狀”的治療(燒完一次艾草,稱一“狀”)。
除了直接燃燒艾草,最簡單的灸療法是線香灸。準備一根線香,點上火,將線香頭靠近穴道,一感到熱,便撤離。一個穴道反複5~10次。
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使很多人忽視了身體的“維修”,小病一扛就過去了,大病找醫生就行了。我們要知道,雖然現代醫學技術很發達,但我們也不能把醫生24小時都帶在身邊,身體不舒服了,醫生也不能馬上就為你解決問題,況且如今醫療費用非常昂貴,一般的家庭承擔起來很困難。所以我們要掌握一些重要穴位的知識來自我保健,這樣也就等於有了個隨身攜帶的“保健醫生”,既方便又省時省錢。
7.祛病養身的十大名穴
平時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不舒服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也沒有嚴重到非去看醫生的地步。例如頭疼,如果不去管它也許一兩天便會好,但是這期間我們會很痛苦,並且會影響心情和工作效率。其實人體經絡的每一個穴位都是靈丹妙藥,類似於頭疼這樣的小病可以通過刺激經絡穴位來緩解。下麵我們就簡單介紹幾種穴位與治療疾病之間的關係。
◎足三裏穴
足三裏穴位於小腿的外側,從下往上觸摸小腿,在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麵,可摸到凸塊。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處,還有另一凸塊。這兩塊凸骨以線聯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個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就是足三裏穴。
足三裏穴循胃經直通胃髒,胃經與脾經互為表裏,按摩足三裏穴可以治療脾胃失調和消化係統疾病。
由於足陽明經從頭一直走到腳,所以除了對消化係統有特效外,所有五髒六腑和從頭到腳的病,如頭痛、牙痛、精神失常、發熱、鼻炎、口唇潰瘍、哮喘、心悸、高血壓、腹脹以及泌尿生殖係統、下肢和全身的關節痛等,也就是說,胃經所經過之處諸病,針刺或按摩足三裏穴都有用。
◎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手掌內側手腕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屬心包經。按摩心包經的內關穴可以治療和預防心髒病。心包經到心髒以前要經過肺髒,所以對於哮喘、咳嗽、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等都有治療效果,對於普通人可有效預防心肌梗死的發生。
◎合穀穴
尋找合穀穴的方法是: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骨頭延長角的交點處即是合穀穴。按摩合穀穴,可以使合穀穴所屬的大腸經脈循行之處的組織和器官的疾病減輕或消除。但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不要按摩合穀穴。
由於大腸經從手走頭,所以凡是顏麵上的病,如牙痛、頭痛、發熱、口幹、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他五官疾病等,按摩合穀穴都有療效。
◎四白穴
雙眼平視時,瞳孔正中央下約2厘米處即是四白穴。按摩四白穴有預防皺紋、改善皮膚的功效,此外還能很好地預防眼病,比如近視、青光眼等。
◎支溝穴
在前臂背側,在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即是支溝穴。臨床常用於治療習慣性便秘、肋間神經痛、急性腰扭傷等。配陽陵泉、外關治療胸脅疼痛,配足三裏、天樞治療便秘,配陽池、八邪主治手指震顫。
◎尺澤穴
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即是尺澤穴。刺激尺澤穴對肺精熱引起的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迎香穴
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迎香穴位於人體的麵部,在鼻翼旁開約1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有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當你上齒牙痛時,指壓該穴,可以快速止痛。
◎太陽穴
太陽穴是比較常見的一個穴位,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位於耳廓前麵,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並且,按摩太陽穴還能持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足部的背側,大拇趾與第二個腳趾的中間。按摩太衝穴有利於疏肝理氣,緩解易生氣、睡不好、壓力大的煩惱心情。
◎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落枕等常見疾病。
8.十種常見疾病的經穴療法
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全身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與體表交會之處即是經穴所在。內髒若有疾病,在身體表麵上的相關部位就會有所表現,呈現出異狀。以手指觸摸皮膚,找到感覺特別刺痛的經穴位置施以種種刺激來治療病症,就是中醫學所稱的經穴療法。
隻要找到相應的穴位,按一按,壓一壓,揉一揉,症狀就會減輕很多。
經絡穴位那麼多,哪些是要掌握的呢?全身主要經絡12條,再加上奇經八脈,共有360多個穴位,聽起來就會讓人望而卻步、無從下手。其實,我們需要掌握的穴位總共也不過20多個。每天記住兩個,十幾天也就能爛熟於心了。而正是這20多個穴位,在治療一般常見疾病時卻顯示了出乎意料的神奇效果。
◎脾胃不好、消化能力差
如果平日裏你的脾胃不好、消化能力差,可按摩穴位:中脘、足三裏。
尋找它:
中脘——兩肋骨連接點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間點。
足三裏——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麵,可摸到凸塊。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這兩塊凸骨以線聯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個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此穴。
按摩要點:足三裏——肌肉比較大,按摩力度可稍大,要滲透到穴位裏。中脘——大拇指指腹來回按壓,指腹用力,力度可稍大,但不能用指甲掐。
◎便秘
經常便秘者,或者大便不正常等下消化道功能較差者,可按摩穴位:天樞、足三裏。
尋找它:
天樞——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頸肩不適
頸肩不舒服者,除了經常轉轉頭部外,還可自我按摩或通過家人來按摩,按摩穴位:風池。
尋找它:
在人體的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與耳垂齊平。
◎眼部疲勞
眼部疲勞,看書或工作時間較長,為了緩解視力疲勞可選擇按摩穴位: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
尋找它:
太陽穴——比較常見的一個穴位,頭部側麵,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處。
睛明穴——在眼部內側,內眼角凹陷處。
四白穴——雙眼平視時,瞳孔正中央下約2厘米處。
◎心慌、暈車
因為疲勞出現心慌,或者心髒不太好者,以及經常暈車者,可按摩穴位:內關。
尋找它:
內關——可改善心髒循環,手掌內側手腕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
按摩要點:如果有心慌的症狀,要按10分鍾以上,手要持續用力,左右手可交替進行。如果是暈車,要按到不嘔吐為止。
◎頭痛頭暈
頭痛頭暈者,可按摩穴位:太陽穴和風池穴。
◎痛經
女性治療痛經、小腹疼痛可選擇有利於活血的穴位:三陰交、太衝。
尋找它:
三陰交——是女性可常用到的一個穴位,人體的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
太衝——位於足部的背側,大拇趾與第二個腳趾的中間,有利於疏肝理氣,解決或緩解易生氣、睡不好、壓力大的煩惱。
◎失眠
經常失眠者或睡眠質量不好的人可選擇穴位:太衝、印堂、足三裏、合穀、神門。
尋找它:
印堂——兩眉頭連線中點。
合穀——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位於骨頭延長角的交點。
神門——在手腕的橫紋上,手腕關節手掌側下方與手腕橫紋交界處的凹陷處。
◎肥胖
減肥,對於肥胖者,也可通過穴位按摩來促進脂肪的代謝。
(1)腹部胖者
可選擇穴位:天樞、中脘、氣海、關元。
尋找它:
天樞——位於臍旁2寸處。
中脘——位於腹中線、臍上4寸處。
氣海——位於人體腹部,肚臍下1寸半,也稱丹田。
關元——肚臍直下3寸,四橫指處。
(2)臀部胖者
可按摩穴位:環跳、殷門。
尋找它:
殷門——位於臀部下方和膝窩連線上,約靠近臀部的2/5處,洗澡的時候也多衝洗此穴位,可使腿部曲線優美。
◎過敏性鼻炎
對於免疫力差,經常感冒、過敏性鼻炎患者可按摩穴位:迎香、足三裏、合穀。
尋找它:
迎香——鼻翼旁約一厘米處,有兩個穴位。
按摩要點:鼻炎發作時,按摩迎香穴,炎症可得到快速緩解。平時可常按足三裏和合穀,會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9.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的湧泉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多個“長壽穴”,“湧泉穴”就是其中之一。若經常“侍候”這個穴位,便可以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乃腎經的首穴。中醫認為,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髒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因此,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之功,並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昏厥、頭痛、休克、中暑、偏癱、耳鳴、腎炎、陽痿、遺精,以及各種婦科病和生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