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髒腑養生——養好髒腑百病不侵(2 / 3)

人不吃地上的食物,可以活上十天半月,但是人不呼吸空氣就連10分鍾也活不下去,而人體與空氣相連的是肺,所以命懸於天,就是命懸於肺。

肺在五髒六腑中的地位很高,《黃帝內經》中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也就是說,肺相當於一個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的職責是什麼?他了解百官、協調百官,事無巨細都要管。

肺是人體內的宰相,它必須了解五髒六腑的情況,所以《黃帝內經》中有“肺朝百脈”的說法,就是說全身各部的血脈都直接或間接地會聚於肺。所以,中醫通過觀察肺經上的“寸口”就能了解全身的狀況。寸口在兩手橈骨內側,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中醫號脈其實就是在觀察肺經。

另外,肺外合皮毛,皮毛是肺的外延。皮膚是由肺經的氣機來充養的,如果肺經氣機太足,血液循環就會加快,導致皮膚發紅、怕熱、容易過敏;如果肺經氣機長期虛弱,皮膚血液循環不足,就會失去光澤,膚色比較暗淡。這時,隻用化妝品是不能達到美容目的的,首先要將肺經的氣機養起來,這樣內外兼修,效果一定會很好。

在情誌方麵,肺主悲,很多時候我們悲傷過度會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這就是太過悲傷使肺氣受損了。反過來,肺氣虛時,人也會變得多愁善感,而肺氣太盛時,人容易驕傲自大。所以說,過猶不及,凡事處於平衡時,才是最好的狀態,身體也是一樣。隻有各個器官之間,器官內部平衡、和諧,身體才是舒適的,人也是健康的。

肺是人體內的宰相,負責將氣血輸布於全身,寅時(淩晨3點到5點)肺開始工作,這個時候恰恰是人體氣血由靜轉動的過程,它是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的,所以這時候人睡得最死,這也是小偷多選擇在這個時段作案的原因。如果你這時候偏偏不睡,就是在硬往上調體內的陽氣,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也有的人是一到這個時候就睡不著了,自己就醒了,這其實是身體精氣虛弱的表現,沒有可供“分配”的氣血了,一般出現這種問題的都是年老體衰的老人。

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作用是進行體內外氣體的交換。通過肺的呼吸作用,我們可以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從而進行吐故納新,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養肺呢?我們要堅持以下三個準則:

(1)情緒要開朗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肺氣虛容易引起悲傷,而悲傷又會直接影響到肺,所以要戒憂。

中醫提出“笑能清肺”,笑能使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笑能宣發肺氣、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消除疲勞、驅除抑鬱、解除胸悶、恢複體力,使肺氣下降與腎氣相通,並增加食欲。

清晨鍛煉,若能開懷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的“清氣”,呼出廢氣,加快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心肺氣血調和的作用,保持人的情緒穩定。

(2)注意呼吸

肺是主全身呼吸的一個器官,肺主全身之氣,其中一個就是呼吸之氣。要通過呼吸吐納的方法來養肺,怎麼呼吸呢?

有一種方法:使呼吸節律與宇宙運行、真氣運行的節律相符,也就是要放慢呼吸,一呼一吸要盡量地達到6.4秒。要經常做深呼吸,把呼吸放慢,這樣可以養肺。

《黃帝內經》還介紹了一種呼吸的方法,叫閉氣法,就是閉住呼吸,叫“閉氣不息七遍”。這種閉氣的方法有助於增強我們肺的功能。先閉氣,閉住之後停止,盡量停止到你不能忍受的時候,再呼出來,如此反複七遍。

(3)注意飲食的調養

多吃一些玉米、番茄、黃豆、大豆,梨或其他水果,有助於養肺。

秋令養肺最重要,肺喜潤而惡燥,燥邪會傷肺。秋天氣候幹燥,空氣濕度小,尤其是中秋過後,風大,人們常有皮膚幹燥、口幹鼻燥、咽癢咳嗽、大便秘結等症。因此秋季飲食應“少辛增酸”“防燥護陰”,適當多吃些蜂蜜、核桃、乳品、百合、銀耳、蘿卜、秋梨、香蕉、藕等,少吃辛辣燥熱與助火的食物。飲食要清淡。

此外,中秋後室內要保持一定濕度,以防止秋燥傷肺,還要避免劇烈運動使人大汗淋漓,耗津傷液。

5.腎虧則易牙齒鬆動

每一個孩子最初都是由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相遇,結合,然後慢慢成長起來的。而精子和卵子與腎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黃帝內經》中就說過:“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這就是在肯定腎的創造力。

“作強之官”,“強”,從弓,就是弓箭,要拉弓箭首先要有力氣。“強”就是特別有力,也就是腎氣足的表現,其實我們的力量都是從腎來,腎氣是人體力量的來源。“技巧出焉”是什麼意思呢,技巧,就是父精母血運化胎兒,這個技巧是你無法想象的,是由父精母血來決定的,是天地造化而來的。

腎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發,在誌為恐。一個人腎氣開始衰弱了,最先表現在哪裏呢?頭發!一般人一過40歲就開始有白頭發了,這說明你的腎氣開始走下坡路了,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如果你少年白發,說明你先天不足,在母親肚子裏就虧了一些,應該多從後天之本的脾胃上補償一些。腎的精氣充足則會耳聰,聽覺靈敏,如果精氣不足,則會耳鳴。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牙齒也依賴於腎精的充養,腎虧牙齒就會鬆動,甚至會脫落。

腎的另一個功能就是主納氣。這個氣就是武俠作品中經常提到的元氣。元氣是天生的,有的人先天元氣充足,身體就比較壯,但是如果倚仗自己出生時帶來的那點元氣,不知保養,肆意揮霍,也不一定能長壽;相反,有的人先天元氣不是非常充足,自小身體就比較弱,各種病痛不斷,但是注意調養,不隨意耗費元氣,也可能會長命百歲。所以,雖然元氣是先天帶來的,但是後天的養護更重要。元氣足了,我們的五髒六腑才能夠平安健康。

每天的17~19點,也就是酉時,是腎經當令的時間。腎經是與人體髒腑器官聯係最多的一條經脈,健康強大的腎經能激發身體的巨大潛能。與腎經相對應的是腎。腎主藏精,這裏所說的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腎藏精氣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之精是從父母那裏傳承來的,是構成人體胚胎的原初物質;後天之精是出生後攝取的水穀精氣及髒腑生理活動過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質,又稱“髒腑之精”。“先天之精”是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本,“後天之精”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所以說,腎精與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密切的關係。

腎涉及傳宗接代的重大問題,所以大多數人很注重補腎,現在市場上有很多補腎的藥品、保健品,看得人眼花繚亂。但是補腎也要有講究,不要盲目。大家都知道“亡羊補牢”的故事,羊丟了,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把牆補好,而不是再買回幾隻羊來。補腎也是一樣,首先要保住現存的,然後再想怎麼去補,不要一邊補,一邊繼續大量消耗,這樣是沒有用的。

所以,補腎首先是固攝元氣,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麵著手:

◎節製性生活

在中醫的抗衰老、保健康的理論中,常把保護腎精作為一項基本措施。對此,前人早有定論:“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當閉固而勿泄。”總的意思是對房事要有節製,既要節而少,又要宜而和。隻要做到節欲保精,就會陰精盈滿,腎氣不傷,精力充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調暢情誌

“恐則傷腎”。隻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則腎氣不傷。腎氣健旺,五髒六腑得以溫煦,功能活動正常,身體才能健康。

◎愛護脾胃

養腎一定要重視對脾胃的調養,平時應當對食物合理調配,烹調有方,飲食有節,食宜清淡,葷素搭配,忌食穢物,食後調養。隻要脾胃不衰,化源有繼,腎精得充,精化腎氣,自然健康長壽。

◎起居有常

古人曾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護腎法則。陽者腎氣也,陰者腎精也。所以在春季,應該是“夜臥早起,廣庭於步”,以暢養陽氣;在夏季應該是“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以溫養陽氣;在秋季,應該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收斂陰氣;在冬季,應該是“早臥晚起,必待正光”,以護養陰氣。

若能做到起居有常,自然精氣盛,腎氣旺,能夠達到抗衰老、保健康的目的。

6.保養膽髒,預防膽管類疾病

《黃帝內經》裏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什麼是“中正”呢?比如說左是陰右是陽,膽就在中間,它就是交通陰陽的樞紐,讓兩邊都不出現問題。

膽是少陽之氣,膽又是春木,是人體一天陽氣生發的起點和動力,所以少陽子時,夜裏11點到淩晨1點,是陽氣最少但又是最寶貴的時候,養生的秘訣就是這個時候一定要養少陽,所以子時一定要睡覺。

五髒六腑,十一髒器為什麼要取決於膽?按一般人的想法應該是心髒第一,而《黃帝內經》為什麼把膽提到那麼高的位置?

人要生存下去,首先必須有足夠養分。沒有養分小孩無法成長,沒有養分成人活不下去,沒有養分人體生命需要的血就造不出來,沒有血人體五髒六腑的氣機不能升騰,甚至無法維持。

養分的來源主要就是人們每天的進食。人們吃足夠的食物,雖然有牙齒的幫助、胃腸的蠕動,但如果沒有膽囊疏泄的膽汁參與或膽汁分泌疏泄不足,那麼我們人體是吸收不到足夠的養分的。

膽的好壞影響到膽汁的分泌疏泄,而膽汁的分泌疏泄又會影響到食物的分解,食物分解的好壞會影響到食物營養成分的吸收與轉化,而營養成分的吸收轉化又直接影響到人體能量的補充供給,能量補充供給又影響到其他髒腑的能量需求(五穀、五味、五畜、五禽、五色等入五髒)。

也就是說,氣血上來以後,機體會根據所需造血原料的缺乏而選擇食物的種類。比如這一段時間喜歡吃甜食,過一段時間又想吃酸的,這一段時間喜歡吃肉類,過一段時間又想吃水果。這時我們可以適當多吃點想吃的,想吃就吃,因為機體需要這種東西,髒器如果沒有足夠的能量補給就會出現問題。

膽對人體有如此大的功效,但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如何保養它,所以膽結石等膽管疾病出現在很多人的身上。那麼該怎樣保養、預防膽管類疾病呢?

(1)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和合理的飲食結構

據了解,經常不吃早餐,會使膽汁中的膽酸含量減少,膽汁濃縮則易造成膽囊中膽結石的形成,因此不吃早餐者膽結石的發病率大大高於飲食有規律者。

另外,臨睡前喝一杯全脂牛奶,可防膽結石。因為牛奶能刺激膽囊,使其排空。這樣膽囊內膽汁就不易瀦留、濃縮,結石就難形成。

在飲食上要盡量少吃油膩的食物,更不能因為早上趕著上班或者賴床而不吃早餐。因為在空腹的時候,膽汁容易鬱積,極有可能引起結石症狀。

飲食偏葷喜甜者,也因脂肪和膽固醇攝入多,易形成膽結石。甜食過多又會促進胰島素分泌,會加速膽汁中膽固醇的沉積而形成膽結石。

(2)調節情誌,保持心情舒暢

中醫認為,情緒的過度壓抑和過度亢奮均屬神誌不暢,而兩種極端的性格都可導致膽囊炎或者膽結石。

肝和膽是互為表裏的,膽的功能要通過肝髒的功能來體現,如果情緒不好,就會影響到肝髒的疏泄功能,同樣就會影響到膽汁的排泄和分泌功能。膽汁是幫助消化的,膽汁正常的時候應該從膽囊排出來,排到腸子裏幫助消化,尤其是消化脂肪類物質。

膽的病變除了情誌方麵的原因以外,還和飲食有關。比如吃得過於油膩,飲食不節就容易導致膽囊病變。

中醫認為,情誌不調、肝氣鬱結、膽汁鬱滯是形成結石的主要原因。因此,調節情誌、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煩躁和焦慮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7.養胃乃防病之本

《黃帝內經》中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也就是說,胃氣決定人的生死。

所謂“胃氣”,中醫泛指的是以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對正常人來說,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體現;對病人而言,胃氣則影響到康複能力。

胃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氣,胃氣強壯,則氣血衝旺,精神充沛,病邪難侵,可祛病延年。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調養胃氣。

調攝胃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早餐應該吃“熱食”。一些人貪圖涼爽,尤其是夏天,早餐喝蔬果汁代替熱乎乎的豆漿、稀粥。這樣的做法短時間內也許不覺得對身體有什麼影響,但長此以往會傷害“胃氣”。

從中醫的角度看,吃早餐時是不宜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紅茶、綠豆沙、冰牛奶的。因為早晨的時候,身體的各個器官還未走出睡眠狀態,假如這時候食用冰冷的食物,必定會使體內各個係統出現血流不暢的現象。也許剛開始吃喝冰冷食物的時候,不覺得胃腸有什麼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齡漸長,你就會發現皮膚越來越差,喉嚨老是隱隱有痰不清爽,或是時常感冒,小毛病不斷。這就是傷了胃氣,降低了身體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