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血衝和,萬病不生
“未病”是指尚未形成或剛剛萌發的疾病,“治未病”實際上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堅持的以預防為主的養生原則。防病勝於治病,而“氣血”是維持生命的源泉,氣足則血行暢順,血足則氣行健旺,氣血充盈,則百病不生。
中醫認為,“氣”和“血”對人體的意義至關重要。朱丹溪說:“氣血衝和,萬病不生。”就是說,如果人身上的氣血達到一種平衡、協調、通暢、有序的衝和平衡狀態,就能保持精力充沛,身心舒暢,體魄強健,益壽延年。
我們先來看下“氣”。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營養物質來維持,人體必須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包括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由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之氣,以此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人體的氣來源於父母的先天之氣、食物經消化後生成的水穀精微之氣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
氣是活力很強的精微物質,能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動血液的生成、運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等。氣能維持體溫、溫暖內髒、提高內髒機能。如果人體內“氣”不足,則會導致畏寒肢冷、血運遲緩等。氣還能護衛肌膚,抗禦邪氣。中醫用“正氣”代表人體的抗病能力,用“邪氣”表示一切致病因素,因此,如果正氣不能抵禦邪氣,人就會生病。
氣可以調節汗水與經血的分量,調整體內物質的排泄。主要是對血、津液、精液等液態物質的穩固、統攝,以防止無故流失的功能。如果氣的這種功能不足,人便會出現血汗、盜汗、遺尿、遺精等症狀。
氣可為機體髒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通過氣的運動,人體內部可產生各種變化,比如將血轉化成精,或者將津液轉化成汗,使氣、血、津液和精相互循環變換。如果氣的這一功能失常,會影響到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影響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影響到汗液、尿液和糞便等的排泄。
上述氣的幾種功能,密切配合,互相為用,以此保證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下麵我們再來看看“血”的重要性。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主要指血液。血是運行於脈中,環流周身,具有營養作用的紅色液體。脈是血液運行的管道,又稱“血府”。脈具有運行血液的作用,血液在脈中循環於全身,內至髒腑,外達肢節,為生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脈內循行而溢出脈外時,稱為出血,即“離經之血”。
血有營養和滋潤的作用,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血主要來源於脾髒將食物消化所得的水穀精華,可能是由水穀的精華直接製成,或從水穀中抽出的營氣與津液合成。所生成的血液會通過心髒持續送往全身各處。被送往全身的血液,就是支撐身體活動的營養源。血能否在全身順暢運行,關係到肌肉和筋骨是否壯實、皮膚和毛發是否有光澤等。
血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血氣的充盛、血脈的和諧運行可以讓人精神充沛、神誌清晰、感覺靈敏、活動自如。隻有血液供應充足,人的神誌活動才能正常進行。
綜上所述,可見“氣”和“血”在人體內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好好養護我們的氣血。
2.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自然界有四時交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們常說,養生要合乎四時,因此要想身體健康,少生病,就要順應自然的規律。
自然界的樹在春天的時候開始長葉子,夏天時枝繁葉茂,秋天時樹葉開始凋落,冬天的時候隻剩下了光禿禿的樹幹。人的氣血也是一樣,在春天的時候,氣血從裏往外走;夏天的時候氣血全在外麵,就像樹的葉子;俗話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到秋天,氣血就開始從外麵向裏走了;到了冬天,氣血都到了裏麵,外麵就相對不足。
在夏天,樹上所有的營養都在枝葉上,根上幾乎沒有什麼營養。而冬天要給樹灌溉,是為了在春天讓它更好地生發。
老百姓有句話叫“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遲早作病”。這句話的意思是,夏天時,氣血都到外麵去了,它能夠通過汗液把體內多餘的東西排出去。如果不熱,那麼人體就很可能成了堆放廢物的垃圾場。而冬天的時候講究進補,最好吃些有營養的東西,因為這個時候氣血都在裏麵,吃了好東西能充分運化,為明年的春發做好準備。如果冬天不進補,那麼第二年春天就沒有氣血供生發。這和樹的冬灌是一個道理。
在冬天儲存營養的同時,也會產生多餘的產物,到了夏天發汗的時候,正好把這些多餘的產物排出體外。
縱觀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夏天唯恐空調不冷,冬天唯恐暖氣不熱。如果把自然界的樹“請”到屋子裏麵來生存,它也會吃不消的。這樣違背四時的生活方式,會造成人體內氣血運行混亂,人就會因此而生病。
所以,我們要像自然界的樹那樣,順應四時的規律,才能身體健康。
3.提升血氣,徹底根治慢性病
生活在農村的人幾乎都有這樣的體驗:平時下下地,幹幹活,忙忙碌碌的但卻很少生病,而停下來休息幾天,各種病痛就會找上門來。再忙碌起來以後,病痛就又消失了,所以有人就感慨自己是做牛做馬的命。其實,在中醫看來,這隻是氣血水平升降的結果。
人體的血氣能量依高低水平分為以下五個等級:
(1)健康水平
處在這個血氣水平的人多是身材勻稱、臉色紅潤、脾氣溫和、作息規律之人。由於人體有很強的防禦力量,各種外來的疾病不容易侵入。但是,此類人在生活中很少見,幾乎沒有。
(2)陽虛水平
這個血氣水平低於健康水平。睡眠太晚、飲食不節、長期營養吸收不良等都是造成血氣水平下降的原因。人體處在陽虛水平時,仍有能力抵抗,但是不像健康水平的人那樣能快速擊退疾病,而是會在人體的各個器官發生激烈的戰事,因此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有些人由於身體經常有這種戰事的現象,傳統上會認為他體弱多病。經常感冒發燒的人,或者有過敏性體質的人,都是處在這個等級裏的血氣水平。
(3)陰虛水平
這個血氣水平要低於陽虛水平,這時的血氣隻夠維持日常工作或活動的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時,人體並不抵抗,疾病長驅直入。由於沒有抵抗的戰事,因此也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疾病症狀,但是會在人體的膚色、體形及五官上留下痕跡,有經驗的醫生能夠識別出來。
如今,很多人都屬於這種血氣水平。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年輕很健康,每天熬夜、胡吃海喝,盡情地透支體力也不會生病,這就是典型陰虛水平血氣能力的症狀。可以說,這類人並不是沒有病,而是沒有能力生病。
人在這個血氣水平維持多長時間要因人而異,體質好的人久一點,差的就很快降到下一個氣血水平了。
(4)陰陽兩虛水平
陰虛水平接著下降,等到儲存的能量即將用盡的時候,就到了“陰陽兩虛”的水平,這時人會出現乏力、疲倦等狀態,且持續性強。這個時候人體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會到肌肉裏或其他部位汲取能量。這時的“能量用盡”,指的是在安全庫存的範圍內的低水平,不是真的完全用盡。人體的能量透支到了這個水平,會暫時停止能量的透支,使身體出現很容易疲倦的狀態,強迫人體增加休息,這是一種人體的自我保護功能。
(5)血氣枯竭水平
血氣水平再繼續下降,一直降低到中醫所說的“陰陽大虛”的水平,也就是血氣枯竭。這時人體血氣虛虧導致肝火旺,夜間難以入睡。這個階段的肝火旺,所透支的能量超過了人體安全庫存下限的透支,身體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階段,才會不得不透支各種可能轉化的能量。這時越不睡覺,人越虛,肝火越旺,形成惡性循環。
處於此水平的人,由於連控製五髒六腑的能力都喪失了,所以一旦生病,都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例如各種癌症、腎衰竭、中風等。由於血氣枯竭,同時對五髒六腑都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很容易演變成各個髒器在很短的期間裏陸續發病的現象,其實並不是第一個發病的器官拖累了其他的器官,而是各個器官同時都達到了發病的臨界狀態,一發不可收拾。
人的氣血水平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我們的健康狀況上升或者下降,在血氣上升和下降時都會出現生病的症狀,即使是相同的症狀,在上升和下降趨勢中,也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這時就必須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
人體血氣下降的速度很慢,數以十年計,但是上升卻很快,數以月計。在血氣上升至陽虛之前,如果能每天早睡早起,加上勤敲膽經,血氣就會很快上升,通常經過一個月的調養,自身就會有體力和精神明顯改善的感覺,四五個月就有很好的效果,旁人從氣色就能看出明顯的差異。多數內髒的疾病也就是慢性病,就有了康複的機會。
4.氣血暢通可防老抗衰、預防疾病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意思是說,對疾病的治療,應注重於疏通髒腑氣血,使無壅滯之弊,則人體可恢複平和與健康。正如清代姚止庵在《素問經注節解》中所釋:“疏其壅塞,令上下無礙,血氣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因為人體氣機失去正常的運動狀態,即氣機出入阻隔,升降失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中醫對病因、病機的基本觀點。朱震亨就曾說過:“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矣。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從而強調了氣血淤滯在發病學上的重要地位。他倡導氣、血、濕、熱、痰、食“六鬱”之說,認為此六者既可單獨致病,亦可合而為害,但其關鍵在於氣鬱。因此他治療淤證,首重調理氣機。
實際上,氣血暢通的理論不僅在疾病的治療上有重要指導作用,對於養生保健方麵,特別是對疾病的預防和抗老防衰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進一步提出:“若五髒元貞通暢,人即安和。”所謂元貞者,即五髒真元之氣,也就是朱震亨《格致餘論》所說的“人之所借以為生者,血與氣也”。
中醫氣血養生保健的方法十分豐富,其中如體育鍛煉中的五禽戲、八段錦,以及吐納導引、針灸按摩、藥浴足浴等諸多方法,究其主要作用原理,無非是疏通髒腑經絡氣血,以保持機體旺盛的生命力,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
氣血淤滯是導致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這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目前社會上有不少人對補品的作用產生誤解,片麵迷信補品能強身健體,常年服用堅持不懈。誠然,對於體質虛弱者來說,因人而異地服些補品確有一定益處,這無可厚非,但需慎防滋而呆胃,補而壅塞,導致人體氣血阻滯,產生很多不良反應。
對此,清代醫家王孟英早就提出告誡,他針對當時“不知療病,但欲補虛,舉國若狂”的局麵,大聲疾呼“一味蠻補,愈閡氣機,重者即危,輕者成錮”,極力反對濫用補劑。時至今日,這種情況仍然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警惕。
5.十招自測氣血水平
氣血水平所處狀態,關係到人體的健康狀況,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氣血水平,及時調整,以保證身體健康。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血氣水平的高低呢?
(1)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況下,半月形應該是除了小指都有的。大拇指上的半月形應占指甲麵積的1/4~1/5,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應不超過1/5。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隻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說明人體內寒氣重,循環功能差,氣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過多、過大,則易患甲亢、高血壓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