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看皮膚
皮膚白裏透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沒光澤、暗淡、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3)看唇色
雙唇泛白,屬氣血虧損,或陽虛寒盛、貧血、脾胃虛弱。唇色深紅,並非氣血佳而是有熱在身,屬熱證。陰虛火旺者,唇紅鮮豔如火。唇色深紅兼幹焦,則內有實熱。唇色青紫,多屬氣滯血淤,血液不流暢,易罹患急性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如唇邊發黑,但內唇淡白,顯示人既有實熱,亦氣血虧結。
(4)看牙齦
這一點小孩子不明顯,主要是成人。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隻要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食物越來越容易塞在牙縫裏,就要注意了,說明你的身體已經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5)看眼睛
看眼睛實際上是看眼白的顏色,俗話說的“人老珠黃”,其實指的就是眼白的顏色變得渾濁、發黃、有血絲,這就表明你氣血不足了。眼睛隨時都睜得大大的,說明氣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幹澀、眼皮沉重,都代表氣血不足。
(6)看耳朵
小孩子主要看耳朵形態,大人除了要看形態,還要看色澤如何、有無斑點、有無疼痛。如果呈淡淡的粉紅色、有光澤、無斑點、無皺紋、飽滿代表氣血充足;而暗淡、無光澤代表氣血已經下降;如果耳朵萎縮、枯燥、有斑點、皺紋多,代表人的腎髒功能開始衰竭,要引起足夠的注意。
(7)摸手溫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代表人氣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8)看手指的指腹
無論孩子還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細細的,都代表氣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飽滿,肉多有彈性,則說明氣血充足。
(9)看頭發
頭發烏黑、濃密、柔順代表氣血充足;頭發幹枯、脫發、發黃、發白、開叉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10)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樣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很足;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沉重或打呼嚕,則表示血虧。
6.導引術:讓氣血暢行無阻
“導引”是一項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方式,源於上古的舞蹈動作。
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熊經”“鳥伸”等。如《莊子·刻意篇》裏記載:“吹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導引圖》的40多種姿勢,便是先秦導引術的總結。
早期的導引實際上包括了氣功和按摩,隋唐以後,氣功、按摩逐漸從導引中分離出來。
導引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養生方法,曆代皆有發展,代表流派有周代王子喬始創的赤鬆子導引法、唐代高僧鑒真所創的鑒真吐納術、宋代高僧廣渡始創的廣渡導引術和清代曹廷棟創設的老人導引法等。
我國古代中醫學家一般認為導引是一種肢體、筋骨、關節的活動,能夠引導體內氣機趨向平和,活動肢體使其柔軟,最終使人“骨正筋柔,氣血以流”。
導引屬於中國傳統的養生運動,它不同於現在的某些以展示人體極限能力為目的的競技體育項目。競技必須竭盡全力,因而在運動中難免會受到損傷。因此,競技體育與養生鍛煉並不相同。中國傳統的養生原則,講究“閑心”(精神要悠閑)、“勞形”(形體要運動)。
導引正是為“閑心”“勞形”而設。就“勞形”而言,又必須“常欲小勞,但莫大疲”,也就是說要輕微運動,不要精疲力竭。
在這一點上,導引鍛煉與印度瑜伽等鍛煉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兩者都是通過緩慢平靜的動作,使身體各部分的肌肉、關節得到充分鍛煉。
高明的瑜伽師,其肢體柔軟如嬰兒,這完全符合中國古代老子的養生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可見,柔軟意味著生命力旺盛,僵硬意味著機體趨向老化。
人體衰老的先兆之一就是關節僵直、活動欠佳,甚至步履蹣跚、老態龍鍾。因此,中國的導引、印度的瑜伽,都是為柔筋軟體而設,並不追求肌肉發達,力量強大。
至於“骨正”,是為了糾正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軀體“不正”現象。人體就好比一棟房屋,骨骼就是這棟房屋的梁柱,而脊柱就相當於房屋的大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各自的生活習慣,或外力的因素而產生一些特殊動作。
久而久之,人體骨骼就會出現歪斜而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導引則是最好的矯正骨骼的運動方法。
導引的正骨作用,是通過自我舒緩的動作實現的,不需要強大外力的參與。許多民間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如八段錦、易筋經等,都屬於導引的範疇。
這些鍛煉方法的共同特點是動作和緩自如,可以最大限度地活動筋骨、肌肉、關節而不易造成損傷;可以促使血液循環平穩和緩(而非處於興奮狀態)、組織器官大量吸收氧氣,卻不會使心髒跳動劇烈,血壓突然升高,新陳代謝突然加快。
因此,導引是老幼皆宜的運動良方,隻要按一定的方法和緩地運動肢體關節,使全身氣血流暢,就能夠達到導引的效果。
7.杜絕透支,常保一份血氣給自己
中醫用血氣來說明人體的能量,血氣包含人體的許多物質,其中血液是人體能量最重要的代表。一般情況下,血液總量和人體的血氣能量成正比。
如果人體每天造血的數量大於血液的消耗,那麼血液總量就會愈來愈多,多餘的血液就會進入人體的各個髒器。如果人體長期處於血液總量不斷上升的狀態,那麼各個髒器中都充滿了血液,骨頭中充滿了骨髓,人就處於血氣能量儲備充足的狀態。
反之,如果每天血液的消耗大於造血量,時間長了,各個髒器中儲存的血液就會愈來愈少。如果脾髒的藏血減少,人體的免疫能力就會下降。
如果肝髒的藏血減少,血液在肝髒中清洗的次數就會減少,血液就會愈來愈髒。當肝髒中的血液減少到很低時,就會逐漸出現肝髒萎縮或者肝硬化的現象。
如果腎髒的藏血減少,血液中的垃圾就無法透過腎髒排出去,當腎髒完全不發揮作用時,就會演變為尿毒症。
長期處於透支狀態的人,其幼年時所儲存的血氣能量,可以支持其數十年的消耗。血氣能量有點類似於充電電池,儲存幾個月的血氣能量,就可供幾年的消耗。有些人長期不正常地生活,每天隻睡很短的時間,卻沒有出現疾病症狀,這是因為他年輕時儲存了較多的能量。但如果長期下去,難免生大病。
因為人體儲存的血氣能量是有限的,所以在使用儲備能源係統時,通常隻供應最重要的部分,這就像能使大樓中的照明係統和消防係統正常使用,但耗電量大的空調係統則停止運行。
同樣,當人體的血氣不夠,開始起用備用能源係統時,也僅供應必要的人體功能,消耗能量大的人體診斷維修係統就會暫時停止能源的供應,當然也就停止運行了。
中醫將正常的能量稱之為“血氣”,備用能源稱之為“火”。使用備用能源時,身體的主要現象是熬夜越晚,精神越好,就是中醫常說的“心火盛”或“肝火旺”。
在使用備用能源時,診斷維修係統幾乎停止運行,因此人體沒有不舒服的疾病症狀。因此許多人就誤認為自己身體很好,從來不生病,可以任意透支體力。也有些人,平常忙起來不生病,一旦停下來休息,立刻渾身不舒服。這就是因為平常使用備用能源,一休息,血氣能量就增多,診斷維修係統開始運行,人體就會有不舒服的疾病症狀。
所以,養生之道的根本,就在於常留一份血氣能量給自己。
8.養好脾胃,為氣血開路
想要改善體質,首先要把脾胃調養好。中醫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不好,吃下東西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或腹瀉,或便秘,或不生精微而生痰涎,或不長氣血而長贅肉,所謂虛不受補,根本無法改善體質,隻能是增加脾胃的負擔,更不用說補氣血了。所以說,每個人都要掌握一些補血良方。
補血的方法有很多,我們應該結合自己的喜好、身體的特點,選擇其中一兩種,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確保血氣充足,身體健康。
(1)食療法補血
補血理氣的首選之食就是阿膠,因為阿膠能從根本上解決氣血不足的問題,同時改善血紅細胞的新陳代謝,加強真皮細胞的保水功能,對容易貧血的女性來說是最好不過的滋補食物。我們可以將阿膠搗碎,然後和糯米一起熬成粥,晨起或晚睡前食用。也可以將阿膠同雞蛋一起煮成蛋花湯服用。
生薑紅糖水也是補氣血的不錯選擇,《本草衍義補遺》中有:“幹薑,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肝經引血藥生血,同補陰藥亦能引血藥入氣分生血,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須炒黑用之。有血脫色白而夭不澤,脈濡者,此大寒也,宜幹薑之辛溫以益血,大熱以溫經。”
生薑不僅能補氣血,還能治痛經,食用時把薑削成薄片,放在杯子裏,加上幾勺紅糖,然後加開水衝泡後,放在微波爐裏加熱後再喝最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喝生薑紅糖水最好不要選擇晚上,民間有“晚上吃薑賽砒霜”的說法,生薑能調動人體內的陽氣,讓人處於亢奮狀態以致影響睡眠,危害健康。
(2)穴位補血法
補氣血也可以用穴位按摩法,最重要的補血穴位是血海和三陰交兩穴。
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屈膝時位於大腿內側,用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下麵便是此穴。血海穴為治療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淤、補血養血、引血歸經之功。
每天上午9~11點刺激血海穴最好,因為這段時間是脾經經氣的旺時,人體陽氣處於上升趨勢,所以直接按揉就可以了,每側3分鍾,力量不要太大,能感到穴位處有酸脹感即可,要以“輕柔”為原則。
三陰交穴的功能是:健脾補血、舒肝補腎。三陰交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約一手掌寬或10厘米左右),脛骨後緣。左右腳各一穴,屬太陰脾經,與厥陰肝經、少陰腎經交會,故名三陰交。每天睡覺前堅持按揉三陰交5~10分鍾,以皮膚潮紅為度。
(3)藥物補血法
常用的補血方劑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等。常用的補血中成藥有當歸補血膏、桑葚蜜膏、延年益壽精、養血生發膠囊、歸芍地黃丸等。
當歸補血膏具有養血益氣、活血調經的功能,主治血虛血虧及由血淤氣虛導致的麵色萎黃、眩暈乏力、頭昏頭痛、心悸神疲、肌肉消瘦、月經不調等症狀。每次15克,每日兩次,用溫開水衝服。
桑葚蜜膏具有養血潤燥、滋補肝腎之功效,主要治療肝血虧虛、腎陰不足導致的失眠健忘、頭暈目眩、精神疲憊、須發早白及年老血虛、腸燥便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