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心髒病的中醫防治指南(3)(2 / 3)

(6)菊花1000克,川芎400克,牡丹皮、白芷各200克。用潔淨的布縫枕袋,裝入上藥當枕頭,供睡時用。對白芷氣味不適者,用量可酌減;伴體胖,午後有潮熱者,牡丹皮用量可加至300克;頭痛遇寒即發者,可再加入細辛200克。每袋藥可連續用半年。

(7)白蒺藜、黃菊花、黃芩各9克,夏枯草200克,熟女貞子15克,肉桂15克(研末吞)。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

(8)金銀花、菊花各15克,山楂30克,桑葉10克。將藥共為細末,開水浸泡15分鍾後代茶飲,每日1劑。飲茶10~15日,血壓便開始下降。

(9)九度醋蛋療法。醋蛋降壓是一種簡便價廉的飲食療法。臨床觀察證明,九度醋蛋能降低血液黏稠度而降低血壓,同時能改善高血壓症狀和血液流變學指標。取鮮雞蛋1個,洗淨後浸泡在180毫升九度醋中,48小時後即成糊狀之醋蛋。把已製成的醋蛋分7日食完,每日分3~4次食用。食用時加溫開水稀釋,28日為1個療程,連食2個療程。

常用於降壓治療的中草藥有哪些

(1)葛根:祛風解表藥。臨床對高血壓伴有頸項疼痛者療效顯著。每日用量15~30克。

(2)野菊花:清熱解毒,有降血壓作用。治療高血壓病可單味煎服,亦可與夏枯草、草決明同用,每次10~15克。

(3)夏枯草:清肝火,散鬱結。常用於高血壓有頭痛、目眩、耳鳴、煩熱、失眠等肝熱者,可配伍決明子、黃芩、菊花等,水煎服,每次15~30克。

(4)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對肝經實熱的高血壓病,有消除眩暈、頭痛、口苦、心煩等症狀的作用。常與鉤藤、草決明同用,每次9~12克,水煎服。

(5)鉤藤:平肝熄風清熱。可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等。常與石決明、白芍同用,每次20~30克。

(6)天麻:平肝熄風。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等。常與川芎配伍,如天麻丸。若為濕痰眩暈,可配用半夏、白術、茯苓等健脾燥濕藥物,如半夏白術天麻湯。每次9~12克。

(7)石決明:平肝潛陽。適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等。常與菊花,白芍,生龍骨,生牡蠣同用,每次30~45克,水煎服。

(8)地龍:熄風,清熱,活絡,平喘,利尿,降壓。適用於早期高血壓病伴肢體麻木者,多複方使用,每次10~20克。

(9)羅布麻葉:平肝熄風清熱,對消除頭痛,頭暈,頭脹,失眠等症狀有良好作用。以單味代茶飲用,每次6~10克。

(10)臭梧桐:祛風除濕降壓,複方、單味皆可,每次10~20克。

(11)川芎:性溫,味辛。可祛風活血止痛。適用於頭身疼痛,血淤氣滯的痛經、閉經及產後腹痛等症。臨床用於治療高血壓病,與利舍平合用,有良好的協同作用。常用量每次9~15克。

(12)桑寄生:祛風濕,補肝腎,養血安胎。主要用於痹證血不養筋、肝腎不足的筋骨痿弱、腰膝酸軟等症,亦常用於肝腎陰虛型高血壓病治療,每次15~30克。

此外,根據國內外報道,有一定降壓效果的中草藥還有杜仲、牡丹皮、黃連,通過擴張周圍血管而降壓。用量各10克,黃連減半。青木香通過交感神經節阻滯作用而降壓,常用量為10克,水煎服。

針灸能治療高血壓嗎

針灸治療高血壓,各地報道很多,有一定的療效。如有人報道,針灸對單純性肥胖合並高血壓患者,具有較好的減肥效果,並對血壓、自主神經功能、脂質水平及能量代謝具有較好的調整作用。還有人研究觀察了耳針心穴對30例高血壓患者的降壓作用,結果表明,耳針心穴即時降壓作用明顯,近期有效率633%,對高血壓患者在左心功能改善的即時效應明顯,對正常組左心功能無明顯影響。

取穴方法多按中醫辨證分型施治。中醫學認為,高血壓為肝腎不足,水虧木旺,虛陽亢盛所致。複溜、太溪穴屬足少陰腎經,可補益腎陰,滋水涵木;足三裏穴是常用保健穴,可防止虛陽上亢,與足厥陰經的太衝穴相配,起平肝降逆作用。針灸此4穴,可滋水降火,平肝潛陽,有控製血壓之功效。有些則不按辨證取穴,如取風池、百會、合穀、陽陵泉等穴,有一定療效。艾灸足三裏、絕骨、湧泉或石門等穴,也有一定降壓作用。其他,如曲池、三陰交、內關、行間、人迎、大陵、肝俞、中封等穴位,也有降低血壓的效果。腦卒中後,用針灸治療偏癱、失語等症,則最為普遍,均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