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洛爾的不良反應表現如下:
(1)心血管係統:使用本品能引起竇性心動過緩、低血壓(最常見於心肌梗死患者用藥過程中),也可誘發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加重。5%~15%的患者可出現四肢寒冷感。
(2)神經係統:可引起頭昏、眩暈、疲勞、抑鬱、失眠、多夢等中樞神經症狀。
(3)消化係統:可有惡心、腹瀉及腹部不適等反應。
(4)呼吸係統:可加重支氣管痙攣,但比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要輕,發生率較低。呼吸困難較少見。
(5)代謝係統:可增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
(6)其他:罕見有皮疹、關節痛、胸痛等不良反應。
急性心肌梗死並發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如何處理
(1)室性早搏:心肌梗死室性早搏有可能發展為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顫等。所以,一旦發生室性早搏,應立即給予利多卡因治療。首次劑量50~100毫克,靜脈注射,10分鍾後可重複50毫克,直至心律失常得到糾正或總量達300毫克為止;有效後以1~4毫克/分鍾,靜脈滴注,至少維持48小時;然後改為美西律100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口服胺碘酮等。如果仍未見效,可改用普魯卡因胺100毫克,用葡萄糖液20毫升稀釋後,以每5~10分鍾靜脈注射100毫克,總量可達1克,或至室性早搏已被控製為止。
普羅帕酮對急性心肌梗死的室性早搏有一定療效,首次劑量35~70毫克稀釋後,靜脈注射,間隔10~15分鍾可重複前量,直至室性早搏被控製,或總量達350毫克為止。可將普羅帕酮210毫克加入液體250~300毫升中,靜脈滴注,待室性早搏控製後,開始口服,劑量150毫克,每日3~4次,維持一段時間。本藥毒副作用很少,但對高齡患者、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心髒明顯增大或有嚴重心功能不全及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慎用或禁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無心功能不全、低血壓或休克、竇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特別是對臨床認為有兒茶酚胺增高,且伴有胸痛、危險性室性早搏時,可考慮試用β受體阻滯劑。
(2)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其發生率為10%~40%。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可使心排出量急劇下降,並隨時有可能進展為室顫,應緊急采取抗心律失常措施,終止其發作。搶救措施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的藥物應用和電複律治療。臨床上主要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分別選擇對策。一般來說,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治療同室性早搏。對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伴心功能不全、低血壓、休克或阿—斯綜合征,應立即施行同步直流電複律,然後用利多卡因2毫克/分鍾,靜脈滴注維持。或用胺碘酮每千克體重3~5毫克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然後以10~15毫克/分鍾維持,每日用量最好小於2000毫克,力爭在3~4日內停藥,以後改為口服治療。
(3)心室顫動:其發生率為4%~18%,而90%發生在患病後12小時內。對心室顫動應分秒必爭,不失時機地進行搶救。首先進行胸外心髒按壓並立即進行電除顫。在無除顫設備條件下,可以單用藥物除顫。目前認為,以下藥物為較有效的抗顫藥物:①溴苄胺。其抗顫作用優於利多卡因。用法為心室顫動時每次快速靜脈注射5~10毫克/千克體重,10分鍾後可重複。應用溴苄胺預防原發性心室顫動,劑量為每日10毫克/千克體重,連續5~7日。②利多卡因。臨床上常用它作為心室顫動發作的緊急除顫藥物,劑量每次100毫克。快速靜脈注射,可重複使用,或與溴苄胺交替使用。鑒於對應用利多卡因的經驗和安全感,目前多把它作為心室顫動的首選藥物。③普魯卡因胺。由於其抗顫作用甚微,且有較多不良反應,現已被列為第二線除顫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