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體育鍛煉時應警惕以下症狀:①在運動過程中感到胸部、上肢、頸部、下頜等部位不適,這些不適主要包括疼痛、燒灼、壓迫、局部發緊脹滿等。②運動過程中或運動結束後出現頭暈、惡心或短暫的意識障礙。這些情況通常是運動過於劇烈或重力性休克造成的,即在劇烈運動後突然停止運動造成的,而不是心髒本身的問題。③在運動過程中出現呼吸困難。呼吸的深度及頻率應隨運動的強度增加而增加,但不應出現呼吸困難,如說話費力、喘息及恢複平靜狀態需5分鍾以上等。
(4)觀察鍛煉中有無過量運動反應:包括①運動過程中與他人交談困難。②運動後出現頭暈或惡心。③出現慢性疲勞。運動後當天患者應自我感覺良好,精神振奮,不應出現疲勞。如有疲勞感說明運動過量,應縮短運動時間和降低運動強度。④入睡困難或長期熟睡不醒。
三、飲食養護
如何安排飲食才有利於心髒養護
飲食與心血管病關係密切。因此,合理安排飲食對防治心血管病非常重要。那麼,如何安排飲食才有利於心髒養護呢?合理的飲食應是葷素搭配,粗細兼顧,清淡為主,並應做到“五低一控製”,即低熱能、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糖、低鹽及體重控製在正常範圍內。
(1)低熱能:中國營養學會指出,每人每日平均膳食總熱能為100416千焦(2400千卡),心血管病患者的熱能應控製在8368千焦(2000千卡)左右。主食每日不得超過500克,同時要避免過飽,晚餐宜少。如果攝入熱能過多,超過機體消耗,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形成肥胖或超重,從而成為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2)低脂肪:脂肪的攝入不應超過總熱能的30%,其中飽和脂肪酸應控製在總熱能的10%以內。肥肉、蛋黃及動物內髒等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過多食用會使血中膽固醇升高,進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應加以限製。而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中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形成和發展的作用,因此可適當食用。
(3)低膽固醇:減少膽固醇的攝入,每日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以這個標準,理論上講每天1個雞蛋(含膽固醇200~300毫克)之外,就不能再增加其他肉食。此僅是指單味食物而言,如果不吃雞蛋則肉食可適當增加,如每日有60克左右的豬瘦肉,或1袋牛奶,或新鮮魚類100~150克,就更為合適。
(4)低糖:我國人民飲食的特點以大米、白麵為主,它是體內熱能的主要來源。進主食過多,熱能過剩,體重就會增加。所以,要限製含糖飲食,少吃點心、糖果、蔗糖或葡萄糖及少喝含糖的飲料,並注意粗細搭配。
(5)低鹽:鹽可刺激味覺,增加唾液,促進食欲。但鹽是導致高血壓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血壓又是導致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所以,日常膳食應少吃鹽,通常每日以不超過5克為宜。
(6)控製體重:據報道,肥胖者心血管病的患病率是體重正常者及瘦人的5倍。因此,要注意控製體重。而控製體重應從嚴格控製飲食,改變飲食結構,少吃高熱能飲食及增加運動量做起。
此外,生活要規律,避免暴飲暴食,少飲酒,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增加維生素的攝入量,並防止便秘的發生。
選擇哪些食物對心髒養護有益
目前,人們公認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及吸煙是心血管病的三大危險因素。而前兩項與膳食有關,改變膳食結構是防治心血管病的主要措施。那麼,選擇哪些食物對心髒養護有益呢?
(1)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宜食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如魚類、瘦肉、兔肉、牛肉、豆類及豆製品等,因為這類食物含膽固醇較低,而豆類及豆製品含有穀固醇。穀固醇有抑製小腸吸收膽固醇的作用。
維生素有促進脂質代謝的作用,特別是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故宜多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豆芽、芹菜、薺菜、蘿卜、胡蘿卜等。
(2)應適當食用一些有降脂作用的食物:海帶、海蜇、海參等是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的食物。平素炒菜宜選用植物油,最好選擇花生油、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
(3)應少吃或不吃動物脂肪和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肥肉、各種動物油、骨髓、黃油、肝、心、腦、腎、蛋黃、魚子、魚肝油、螃蟹等,辛辣性食物也應少吃或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