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晚期,患者出現與生理因素無關的體重減輕,外表憔悴,每天連續長時間上網;一旦停止上網,就會出現急性戒斷綜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殘或自殺手段、危害個人和社會安全。
網絡性心理障礙的發病年齡介於15~45歲,男性占發病人數的98.5%,女性占1.5%。20~30歲的單身男性為易患人群。這種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涉及生物學因素和心理因素兩方麵。
解決方法:
目前對於此病的治療尚處於探索階段,采取的措施有: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逐步擺脫對網絡的依賴,也可應用抗抑鬱藥如丙咪嗪,多慮平及精神療法等綜合治療。
“電腦狂暴征”——讓你脾氣變壞
張大媽的兒子高中畢業後,沒有考上大學,整天呆在家裏上網,有時候飯都不吃,覺也不睡。剛開始還沒有什麼,時間長了,一旦出現操作失誤或電腦死機,便怒氣衝天,破口大罵。有一次,他竟將鍵盤、鼠標摔得粉碎。遇到這種情況,張大媽總是好言相勸,百般開導,但是兒子依然暴跳如雷,沒有任何結果。張大媽苦不堪言,憂心忡忡。其實,她不知道,她兒子已經患上“電腦狂暴征”。
你聽說過“電腦狂暴征”嗎所謂“電腦狂暴征”,是因長期使用電腦的人對電腦產生了依賴性,如果電腦出現故障而不能使用,就會沮喪、焦慮,是一種新出現的心理性疾病。這類病人的主要表現是:向電腦或他人發泄無名怒火;沮喪時,可以憤怒地拔掉電源插頭,有的人甚至將鍵盤扔至窗外;嚴重時可出現暴力行為,毀物傷人。
英國曾對1250名和電腦打交道的上班族調查發現,“電腦狂暴征”在英國的辦公室已經相當普遍,約有80%的人在日常工作中都發現同事曾向電腦“拳打腳踢”,或以語言予以“羞辱”,以發泄心中怒氣。
防治“電腦狂暴征”,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在自己心態發生變化時,應善於自我調節,使之趨於正常。其次,學會多樣化工作方法,減少對電腦的依賴。其三,正確對待電腦出現的問題。應認識到,電腦是一個人工製造的機器,它不可能不發生故障,出了問題,應積極給予檢修,促使正常運轉,而不致妨礙工作和學習。其四,使用電腦的人,如有狂暴心態的傾向,即沉迷電腦的傾向,應勸導其訪問心理醫生,以及早糾正。
你知道“網癮綜合征”嗎
任何先進的科技就像是一匹烈馬,我們為它接生,喂食它,但它總是不斷地考驗著我們駕馭它的本事和耐心。今天我們編織了網絡,它也因此而困住我們自身,其中表現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上網者由於染上了“網癮綜合征”而致使自己的行為難以自拔。
上網也會成癮“網癮綜合征(IAD)”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擺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其判斷的基本標準主要包括四個方麵:行為和心理上的依賴感;行為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製能力基本喪失;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亂;身心健康受到較嚴重的損害。
從類型上來分析,上網成癮的人主要有:
(1)信息型網癮
其主要的行為特征在於行為者出於獲取信息的需要,而沉陷在互聯網絡的信息海洋之中,對海量的信息形成無以擺脫的依賴。
(2)交往型網癮
其主要的行為特征在於行為者出於社會交往的需要,而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與天南海北的網上朋友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溝通,在電子空間裏長時間地進行真實的“虛擬互動”,並由此而陷入沉溺狀態。
(3)遊戲型網癮
其主要的行為特征在於行為者出於遊戲娛樂的需要,被網絡遊戲深深地吸引,在過度癡迷於網絡遊戲的情況下,對其他事情哪怕是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也都不管不問,隻顧上網玩遊戲。
(4)慣習型網癮
其主要的行為特征在於行為者出於日常工作、創新創造、排遣寂寞、尋求體驗等多方麵的需要,而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形成的一種網絡沉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