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緊張性頭痛女性多見,約占75%。患者除頭痛外,尚有頭部沉重感、箍緊感,頸部的緊張酸痛不適,精力難於集中,記憶力下降,還可以影響睡眠質量,如果除了頭痛外還具有上述兩種以上症狀,那麼肌緊張性頭痛的可能性大。檢查除偶爾查得肌肉痙攣外,無其他發現,抗偏頭痛治療常常無效。
適當的藥物調理和頸部自我保健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工作2小時可以旋轉一下頸部,自己用手按摩或互相按摩,從而放鬆頸肩肌肉,促進代謝產物的排除,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藥物調理可用鎮痛藥和安定劑給予對症治療,對有抑鬱的患者可使用抗抑鬱藥。長期服用止痛片有可能形成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可引起惡心、嘔吐,甚至嘔血、黑便,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更要慎重,所以服用藥物要接受專科醫生的指導。
連續使用電腦過長可誘發“電腦血栓症”
2002年,青島市市立醫院收治一位年僅21歲的大學生,他因突然胸痛、呼吸困難就診,人院診斷為“肺炎”。住院7天後再次發生胸痛,呼吸困難,經CT檢查,診斷為“肺栓塞”。原來這位學生暑假期間在電腦麵前連續靜坐20餘天,結果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血栓脫落後發生了肺栓塞。2003年新西蘭發現一名32歲男性肺栓塞患者,他通常每天要在電腦前坐12小時,有時長達18小時;2004年又有一24歲韓國男青年,連續上網玩遊戲80多個小時,最後也死於肺栓塞。
“電腦血栓症”是由於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而引起的肺栓塞。靜坐不動,下肢或盆腔靜脈裏的血液流動緩慢淤積,結果會在靜脈內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後隨血液流動到肺部便發生了肺栓塞。肺栓塞是預後非常不好的疾病,輕則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礙或肺動脈高壓,重則可使人致殘甚至死亡。醫學專家分析“電腦血栓症”的發病趨勢可能不亞於“經濟艙綜合征”,甚至更高。
你知道“因特網癡迷征”嗎
過分的癡迷和沉溺網絡導致了某些人患上了新的“電腦病”,醫生稱之為“因特網癡迷征”與“信息疲勞征”。
“因特網癡迷征”患者的特點是終日與電腦為伍,他們的網上生活常常是通宵達旦、夜以繼日。患這種病的人,男性則以電腦為妻,因為網絡裏充滿了虛擬的浪漫愛情和極具誘惑力的女性,使他們精神上長期沉溺於這種性轉移中,從而視活生生的嬌妻於不在。而患此種病的女人則更動情,有的竟拋夫棄子,與電腦相擁而眠。患該病的孩童則整日像膠皮糖一樣被粘在了電腦上,足不出戶、茶飯不思。有的孩子竟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機械動作,不論做什麼,右手的食指總在不停地敲打著,仿佛生活中的一切都靠他的鼠標在控製和操縱著。
“信息疲勞征”是怎麼回事
“信息疲勞征”的患者表現為頭痛、健忘、脾氣暴躁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同時,麵對外麵接踵而來的潮水般的信息,已有應接不暇和遲鈍感,處理每天的傳真、國際互聯網信息、電子郵件和電話信息的能力急劇下降,甚至出現厭煩情緒和不該有的工作失誤。路透社信息部調查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1300名管理人員,發現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患有這種“信息疲勞征”。而且隨著信息量越來越大,有不少“電子垃圾”也使患“信息疲勞征”的人雪上加霜。一位白領小姐抱怨說,她每天要手腳不停地處理幾大摞傳真電文和數百份電子郵件,弄得頭昏腦漲,可其中有一部分卻根本用不上。
癡迷網絡會致“網絡性心理障礙”
網絡性心理障礙是指患者往往沒有一定的理由,無節製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國際互聯網上持續聊天、瀏覽,以致損害身體健康,並在生活中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
網絡性心理障礙的典型表現包括:情緒低落、不愉快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鍾紊亂、食飲下降和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維遲緩、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煙、飲酒和濫用藥物等。
在網絡性心理障礙發展的早期,患者先逐漸感受到上網的樂趣,然後上網時間不斷延長、由此出現記憶力下降。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打開電腦到網絡上“溜達溜達”。開始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後來發展為軀體依賴,表現為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和食飲不振,上網以後精神狀態才能恢複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