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治療癌症重在三“早”(1 / 3)

一些人對於自己的健康過於自信,似乎自己與醫生無緣。事實上,對健康人進行防癌教育十分重要。治愈癌症,不使其危及生命,最好的辦法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合稱“三早”,指在貌似正常的人群中,將一些已經患了早期癌症的病人識別出來,采取適當的檢查後明確診斷,從而及時治療。這又被稱為癌症的二級預防。

“三早”,不僅使患者生存率大大提高,也使治療的創傷和痛苦減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費用亦可能降低。以乳腺癌為例,中晚期需行根治切除術(整個乳房和胸大小肌需切除),術後幹癟平坦的胸部對患者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而且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影響。而在早期,可行保守手術保留乳房(僅切除腫塊和周圍少量正常組織),術後無論是外觀或功能與健側相似,而療效相當滿意。

以下事例更能說明“三早”的重要性。

(1)江西省靖安縣普查普治子宮頸癌

1974年~1983年進行了五輪子宮頸癌普查,對象第一輪為已婚婦女,第二、三、四輪為30歲以上的已婚婦女,第五輪為40歲~70歲的已婚婦女。兩年為一輪。方法:肉眼觀察,常規做宮頸刮片,並做細胞學檢查,必要時做宮頸活體組織病理檢查。極少數病人需做宮頸錐形切除再送病理檢查。10年間普查75000餘人,年患病率第一輪為1104/10萬人口,到第五輪為519/10萬人口;年發病率第二輪為761/10萬人口,到第五輪為95/10萬人口;死亡率於1974年~1975年為40/10萬人口,到1982年~1983年為10/10萬人口,死亡率下降了75%。

宮頸癌早期(0期+Ⅰ期)在第一輪占10.53%,第五輪占66.67%。臨床+細胞學檢查+活檢病理檢查,宮頸癌的檢出率為80.61%。對可疑病例,在需要時,再加宮頸錐形切除後做病理連續切片檢查可提高宮頸癌檢出率。在普查中發現的癌和癌前病變都安排了治療。

靖安縣的工作,普查普治達到了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和提高了早期癌的發現率的目的,挽救了許多人的健康和生命。

(2)北京市普查乳腺癌

1986年~1990年對一定範圍內30歲~64歲的北京婦女普查乳腺癌。第一次普查後過2年進行第二次普查。方法:培訓專業普查隊進行體檢、X線幹板照相,必要時做針吸細胞學檢查和其他檢查。他們有計劃地將接受檢查的婦女分為3個組。第一組是特檢組:每個人都給X線幹板照相;第二組是他檢組:在體檢發現可疑時才做X線幹板照相;第三組是自檢組:教會受檢查的婦女自己檢查,當發現可疑時做幹板照相檢查。為了評價普查方法的效率,同時做了該地區3年回顧性乳腺癌患病及死亡率調查,以資對照。

5年間共普查98000餘人次。發現乳腺癌74例,乳腺癌檢出率以特檢組最好,他檢組第二,自檢組第三。在74例癌中,Ⅰ期癌占57.7%,比當時住院病人,Ⅰ期乳腺癌隻占乳腺癌總數的25.1%高1倍多。在第一次普查後一年內發現新乳腺癌病人12例,算作漏診,第二年內又發現新乳腺癌3例。

(3)上海市普查胃癌

1986年~1990年以上海市45歲~64歲男職工5萬人作普查組,另有25000人作為對照組(對比用)。方法:電子計算機模式初篩,有可疑胃癌者做X線照相(胃縮片),對照相檢查可疑者做導光纖維胃鏡檢查。5年內實查69000餘人,發現胃癌病人104人,檢查陽性率為79%~85%,胃癌漏診率為15%~21%,早診率為28.81%。胃癌死亡率較對照組降低48.60%。

計算機初篩篩去85%的受檢者,X線照相又把餘下受檢者篩去88%,再餘下的受檢者做胃鏡檢查並做活體組織病理學診斷,胃鏡檢查完成率為該查病人的75%。

(4)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普查食管癌

1974年11月對林縣姚村公社30歲以上居民適查人口14000餘人普查食管癌。方法:細胞學拉網檢查,必要時做X線食管造影和纖維食管鏡檢者。這次普查發現食管(及賁門)癌221例,普查前當年已發現食管癌91例,1974年共發生食管癌312例。普查公社總人口72000餘人,算出年發病率為432/10萬人口。曆年來尚存活食管癌病人118例,當年患病率為592/10萬人口;當年共死亡食管癌病人111人,年死亡率為153.2/10萬人口。

早期食管癌占查出食管癌總數的73%,當地醫院門診早期食管癌僅占食管癌病人的5%左右。在當時,對診斷早期食管癌以細胞學檢查最靈敏。到1975年6月,已發現新食管癌病人42例,漏診率在20%以上。普查出的早期食管癌病人經手術治療後生存5年以上者達90%。

從以上例子看,針對不同癌,可用一種或幾種初篩普查方法加精查確診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初篩普查對某些癌能明顯地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對某些早期癌治療後能明顯提高5年生存率者,也意味著降低了死亡率。但以上各種初篩及精查相結合的普查方法,其漏診和誤診率還相當高,約有15%~20%左右,醫務人員有責任在工作中研究改進早期發現癌症的辦法。

2.癌症早期發現的可行性

所有癌症的發生發展都要經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誘導期”;第二階段稱為“原位癌”;第三階段為“浸潤癌”(簡稱為“癌”);第四階段為“癌症擴散”,是癌症的終末階段。

在誘導期,正常細胞在致癌、促癌因子的反複作用下突變為腫瘤細胞,完成這個過程需要15~30年。在發展為惡性腫瘤之前,組織大多首先顯示出不典型增生或異常增生,即癌前病變。原位癌的癌細胞,僅局限於所在組織的表層,發展十分緩慢,維持約5~10年,這段時間一般無症狀,稱之為“亞臨床階段”。

癌細胞一旦形成,就會失去控製地呈倍數分裂。一般經過“微小癌”、“毫克癌”、“臨床癌”所謂發展三步曲,共約20~30年。

從一個癌細胞發展到微小癌,約需6年;從微小癌發展到毫克癌,需6~10年;從毫克癌發展到臨床癌,一般需9年。而從毫克癌發展到破壞性較大的中晚期癌,一般需10~15年左右。這也就是說,腫瘤從發生到發展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如宮頸癌從原位癌發展到浸潤癌要經過5~8年,有的甚至長達12年;食管癌從輕度的上皮增生轉化到重度增生或原位癌、早期鱗癌,要經過1~6年;早期胃癌發展到進展期胃癌,平均為37個月。

癌症發展過程中這種較長的潛伏期,為早期癌症及癌前期病變的檢出提供了機會。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一樣,也有自己特殊的代謝活動,在血液、淋巴液中必然潛藏著機體細胞開始癌變的早期信息。由於腫瘤早期就可能出現形態學、細胞學以及酶、抗原、激素等方麵微觀微量的變化,利用日益發展的現代影像學、內窺鏡、組織細胞學、電子顯微鏡、免疫學、單克隆抗體和基因工程等先進技術,就能夠發現腫瘤的信息,從而及早作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