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警惕容易致癌的疾患(1 / 3)

人們大都知道,不少疾患在剛開始時通常是良性的,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及時檢查、及時將其治愈,時間久了,就有可能發生癌變。所以警惕容易癌變的疾患,防癌於萌芽階段,對早期發現癌症、防治癌症具有積極的作用。

1.容易癌變的消化係統疾患

容易發生癌變的消化係統疾患主要有以下幾種:

(1)胃潰瘍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慢性消化係統疾病。一般認為,胃黏膜的損害與抗損害因素失去平衡是導致潰瘍發生的條件。胃潰瘍的形成很可能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局部表現。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45~55歲最多。在性別上,男性和女性幾乎相等,男性稍多見,而十二指腸潰瘍男性居多。胃潰瘍多為單發,常位於胃小彎側,潰瘍輪廓鮮明,邊界清楚,約80%直徑在2.0厘米以內,活動期時表麵覆蓋黃白苔,愈合後遺留下纖維瘢痕。胃潰瘍的常見並發症有出血、穿孔、幽門梗阻,長期不愈可以惡變,其潛在危險性遠遠超過潰瘍本身的嚴重程度。慢性胃潰瘍如何演變成胃癌?這是人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其確切機理尚不清楚。胃鏡及病理檢查發現,潰瘍癌變發生於潰瘍的邊緣,且多以早期癌的形式分布於潰瘍的一側或兩側,而在潰瘍底部有一個既無平滑肌,又無癌浸潤的瘢痕區,其癌變的癌細胞並不起源於潰瘍的再生上皮。一般認為,潰瘍的周圍黏膜在潰瘍活動時發生糜爛,在反複破壞和再生的慢性刺激下始發生癌變。

胃潰瘍的治療應達到四個目的:一是緩解症狀;二是促進潰瘍愈合;三是預防複發;四是防止並發症。20世紀70年代主張手術治療,而手術並發症的嚴重後果及潰瘍再次複發的事實說明,手術並不是理想的治療方法,尤其是80年代強效抑胃酸分泌藥物應用以後,緩解抑製症狀及促進潰瘍愈合已能達到很理想的程度。自從1983年開始,逐漸認識到幽門螺杆菌的存在與胃潰瘍的發生和複發密切相關,清除幽門螺杆菌不但能加速潰瘍愈合,也能明顯降低複發率,使胃潰瘍的治療前進了一大步。然而,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所引起的耐藥菌株增多的社會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不管怎樣,潰瘍複發仍然是一個尚待解決的難題。多數學者主張,在治愈潰瘍後還需維持治療來降低複發率,然而維持治療的高昂費用及藥物的副作用使其應用範圍受到限製。也有研究表明,維持治療隻減少症狀的發生,其並發症並不減少。有人認為,應用中醫藥治療能提高潰瘍愈合質量,減少並發症,且副作用較少,但尚需更多的臨床資料和實驗研究提供證據。

(2)胃息肉

胃息肉是發生於胃的一種良性腫瘤,發病年齡較大,在55~75歲間居多,男性比女性高出1倍。胃息肉大小從1毫米至1厘米不等,多為單個,少數為多個,有蒂或無蒂。常位於胃竇部和胃體部,均以大彎與前壁多發。中醫對胃息肉的研究開展得不多,一般認為肝氣不疏,氣滯血瘀,痰濕蘊結可導致胃息肉的發生。

一般認為,胃息肉表麵可惡性變,多發性息肉的惡變率比單個息肉高。有資料報道,經X線診斷為胃息肉的患者中,20%伴有惡性變;在胃息肉切除標本中,見14%的多發性息肉有惡變,9%的單發息肉有惡變。

胃息肉惡化的演變過程目前尚不甚明確,日本學者研究認為,息肉癌變與不典型增生有關,即產生不典型增生後即可發生癌變。增生性息肉腫瘤標記物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果亦提示,不典型增生為癌和增生的中間狀態。故息肉癌變起自增大息肉的不典型增生灶,而不是直接發生在非不典型增生灶的增生性上皮上。

(3)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複損害後導致的黏膜固有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該病檢出率約占受檢人數的13.8%,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故中老年人多發此病。

目前認為,萎縮性胃炎若早期發現,積極治療,病變部位萎縮的腺體是可以恢複的。單純萎縮性胃炎尤其是輕度、中度萎縮性胃炎癌變率較小,重度萎縮性胃炎伴中或重度腸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被認為是癌前期病變。本病經10~20年隨訪,其癌變率達10%左右,故對此病變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萎縮性胃炎與胃癌前期病變有關,現代醫學對該病的組織形態學、病因學和發病相關因素的研究已逐漸深入。西藥對該病的治療多以緩解症狀為主,尚無特效藥物。中醫近幾年由於開展了這方麵的研究取得了較為注目的成就,展示出中醫治療本病的廣闊前景。綜合國內文獻報道,中醫藥治療本病療效肯定,經過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患者的腸上皮化生或萎縮性病變大都可出現逆行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