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警惕容易致癌的疾患(2 / 3)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胃癌專家會議上指出:非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並根據異型程度分為輕、中、重三級。輕度者與胃黏膜炎症再生性變化易區別,常可逆轉為正常;中度者雖可能屬良性,但也可能是重要的癌前病變,應定期隨訪,複查胃鏡和活檢;重度的擬似癌變,應近期密切觀察,如不能排除癌變可能則建議手術。

(4)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原因不明的彌漫性大腸非特異性炎症。病變以黏膜為主,常有糜爛和淺潰瘍形成。主要發生在直腸、結腸,多累及遠端結腸。臨床症狀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裏急後重和不同程度的其他全身症狀。

該病病情輕重懸殊,個體差異很大,發病年齡以20~40歲為多,性別差異不明顯,多數起病緩慢,反複發作,久治難愈,病程很長。國內資料分析顯示,具有發病年齡大、病變程度較輕、累及結腸範圍小、癌變率低等特征。

潰瘍性結腸炎輕中型患者,以直腸、乙狀結腸或左半結腸為主要病變者預後較好。暴發型有嚴重的中毒性結腸擴張及急性腸穿孔、大出血、息肉、癌變等並發症者,預後較差。

輕型潰瘍性結腸炎在成年患者中發生癌變者不足5%。但是,長期有症狀的患者,尤其在兒童或青春期發病者的癌變率很高。潰瘍性結腸炎容易癌變者,有其一定的特點:

①發病年齡輕,20歲以前發病者多。

②病史持續時間長,超過10年。

③病變累及範圍廣,呈全結腸者。

對有這些特點者應該做全結腸檢查及活檢。如檢查結果為不典型增生,可每隔1年做直腸活檢一次,每隔2年重複作結腸活檢。如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則3~6個月重複活檢;如不典型增生未改善,反而有進展,推薦做全結腸切除手術,以防止癌的發生。

(5)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大腸黏膜隆起贅生物的總稱,僅表示肉眼外觀,並不說明病理性質。腸道內息肉以大腸最為多見,尤以結腸及乙狀結腸為甚。息肉中還有腫瘤性和非腫瘤性之分。前者與癌發生關係密切,後者則關係較小。前者以其病理性質來命名。結腸鏡的問世,對大腸息肉的診斷、治療意義很大。首先結腸鏡大大提高了息肉陽性診斷率,根據鏡下形態、活檢可做分類診斷;而且配用高頻電可做摘除治療。大腸息肉早期常無明顯的症狀,部分病例可表現為腹瀉、腹痛、便血,大便中可有黏液排出,少數病例可有息肉脫垂。

大腸息肉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據研究可能與家族遺傳因素、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種族、飲食成分及結構等因素有關。

(6)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程在半年以上的肝髒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化驗結果,特別是組織病理特征,一般分為慢性持續性肝炎或稱“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甲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肝炎一般不演變成慢性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的病情發展屬良性,多數患者遷延多年後病情好轉、穩定,肝功能試驗恢複正常,達到臨床痊愈;極少數轉變為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病情較複雜,預後亦較嚴重,除個別病情可改善,甚至痊愈外,多數漸進至肝硬變。

(7)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致病因素長期或反複作用,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肝細胞結節性再生、結締組織增生及纖維形成等一係列病理變化,結果擾亂了肝內的正常結構,使肝髒變形,質地變硬,故名“肝硬化”。常見病因有患病毒性肝炎和血吸蟲病、酒精中毒、膽汁瘀積、接觸工業毒物或藥物、循環障礙、代謝紊亂等。臨床上有多係統受累的表現,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代償期肝硬化可以長期維持健康狀態,失代償期肝硬化預後較差。肝癌並發率為4.5%至9.0%。

肝硬化與肝癌的關係早已引起人們的注意。各種肝硬化均可繼發肝癌,而以大結節型的壞死後性肝硬化和門靜脈性肝硬化更易發生,肝硬化患者均有肝細胞的代償性增生,肝細胞惡變可能在肝細胞再生過程中發生,即通過肝組織破壞—增生—間變而致癌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