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篇 抗爭 第八章(2 / 3)

到了丹戎,古農找了一個熟人,是當年和他一起把三牛偷送到蘇島東岸的朋友,如今自己有了一條木帆船跑丹戎到巨港的海路做點運土特產的買賣,天成坐上他的船,穩穩當當地到了巨港。

在古代有指南針之前,中國沿海百姓就用手搖槳櫓的小船,憑著頑強的意誌和冒險精神來到南洋, 這條海路經過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的東南部, 抵達斯裏蘭卡,史學家們稱之為“海上絲綿之路”。位於蘇門答臘島南部的巨港是蘇南最大的埠頭,雖然不在海口,但是蘇島最大的河慕西河流經巨港一直到海口,那時慕西河水流浩淼,船隻可以從海口沿慕西河駛進巨港,巨港便成了這條千古通行的海路的中轉站,碼頭停泊的船隻很多,那些船也大,非常繁榮。唐山客(泛指從中國大陸來的人)因此把此地稱作巨港,意即很大的海港,而在印尼卻習慣稱作palembang,與“巨港”毫不相幹,但是巨港這個名稱卻一直沿用在世界華文之中,也不知道是叫“巨港”在先還是叫palembang在先。

據史料記載,印尼民族最早是從中國雲南一帶經馬來半島,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蘇門答臘,之後向東分散至印尼其他島嶼。巨港受華廈文化的影響極大,當地部族人也能講一些閩南或潮汕方言,他們和華人做買賣都用閩南話jicap(二十)、 gotun(五盾)這類數量詞;還有很多生活用語都是閩南話,如tahu—豆腐,teh—茶, tehko—茶壺等。甚至連文化也深受閩南的影響,大人小孩都知道samkok (三國)、 sun-ngokong (孫悟空)是講什麼的;飲食上很多名稱也用閩南話,如:bakmi(肉麵,撈麵條加一些豆芽菜和肉末)、bacang(肉粽)、 hari pecun(端午節,pecun閩南話是劃船,hari pecun即龍舟節的直譯)等等。

天成在巨港上了岸掖緊小藤箱,找華人打聽有沒有去廣州的船,怎樣買船票。有好心人告訴他:當心別讓紅毛坑你,把你轉賣去當契約華工,最好找同鄉會。還告訴他,南陽各大埠頭都有同鄉會,同鄉會除了聯絡同鄉的感情,還互相幫助辦理喪事、幫新客尋找安身的住所及營生等事物,同鄉會或氏族會館都為同鄉謀福利,成了華僑在當地謀生的一個靠山。

天成又打聽了同鄉會的所在地,還比較遠, 他想還是先到街巿填飽肚子再說。街巿也熱鬧,店鋪一家挨一家,都是華人開的,天成為了省錢,找了家店麵很小的粥鋪,坐下,一個八九歲的小孩過來招呼:客人,吃什麼?天成看了看他,長得虎頭虎腦真讓人喜歡,問有什麼好吃的,小孩很伶俐,立即回答:有粥、有bakmi、bacang,也有gadogado(印尼的雜拌菜加花生醬)。白粥二仙,雞肉粥四仙,加油條不?油條和燒餅都是二仙,bakmi一碗一角,bacang一個五仙,gadogado一盤一角。說了一大串,天成都記不住,他心想:價錢比我那裏貴,不過,這裏埠頭大,價錢當然得貴些了。便說:白粥加一根油條一個bacang。一共是九仙,出門在外,什麼都得算計,不能大手大腳,他必須省著錢給阿秀,能吃飽肚子就行了。

片刻,一個穿沙籠腦後梳個發髻的中年娘惹把粥和油條肉粽端到他麵前,還給了一點鹹菜。小孩還問:叔,從哪來?去哪?父親交代過他,凡是來吃粥的華人,都問問從哪來,如果有從勿裏洞特別是岸東來的,要打聽一個他想打聽的人。天成隨口答道:勿裏洞,岸東。啊!終於盼到一個岸東來的人!小孩又問:在礦上呆過?聽說一個叫張天成的礦工?

天成抬起頭盯著這個孩子,他的模樣真乖巧, 心想:這個孩子我不認識,他打聽我做麼?便試問:你是天成什麼人?小孩搖搖頭:他是我爸的老熟人,你認得他嗎?天成道:你爸是誰?孩子說:魏三牛。天成一聽,跳了起來;三牛!他在哪?我就是天成。

從隔簾裏已經出來一個漢子,滿臉絡腮胡子有些花白了,他一把抱住了天成的雙肩,使勁地搖晃著,大聲喊:天成!你是從天上掉下來嗎?我天天盼日日等,終於把你盼到了!天成開始楞了一會,馬上認出了麵前的中年人就是三牛,兩人抱在一起淚水直流。

一起受苦的好兄弟啊,生離死別了十幾年,音訊全無,不料卻在這裏相逢,三牛叫他老婆和兒子都過來與天成相見,那個娘惹就是他老婆,小孩就是他兒子。三牛讓天成在他的小店裏住下,兩人敘談這十幾年的經曆,說了幾天幾宿。

三牛說多虧當年古農和他的朋友把他送到蘇島東岸,他用掖在褲腰帶裏的一點活命錢混了幾日,人地生疏怕上當受騙,後來找到同鄉會館,在同鄉會的幫襯下,介紹給店家當夥計,隻圖有個落腳之處和吃飽肚子就行,沒有工錢,幹了一陣,店主也是唐人,待他還不錯,看他勤快老實,半年後就每月給他開點工錢,這樣積攢了幾年,他自己就盤下一個小店麵做賣粥生意。後來,找了一個僑生娘惹成了家,生了個兒子,能幫他在店裏招呼客人了,食鋪的花樣也慢慢多起來,bakmi、bacang、gadogado是後來添加的。天成也說了別後的情況,說來順、柱子、登貴的死,說怎樣與從沒見過麵的兒子相認的經過,又哭登貴才與兒子相認,父子就死在打壟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