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心腦血管係統疾病(1)(3 / 3)

(二)病因病機

冠心病是由於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或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冠脈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間不平衡而導致的心肌損害。本病的基本病變是供應心肌營養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麵有關。

1.年齡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後進展較快,心肌梗塞與冠心病猝死的發病與年齡成正比。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2.性別在美國多種族中,都是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顯高於女性。據1979年的統計資料,35~44歲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5.2倍於女性。在我國,男女比例約為21。但女性絕經後,由於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而LDL則升高,此時,女性冠心病發病率明顯上升,有資料表明,60歲以後,女性發病率大於男性。

3.職業腦力勞動者大於體力勞動者,經常有緊迫感的工作較易患病。

4.飲食常進食較高熱量的飲食、較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時,食量大也易患本病,世界第一肥胖國——德國的研究人員認為:“胖就是因為吃得多”,所以,要控製冠心病的發病率,除了控製高脂飲食攝入外,也必須重視控製食量。

5.血脂由於遺傳因素,或脂肪攝入過多,或脂質代謝紊亂而致血脂異常。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增高,而HDL下降,易患本病。

6.血壓血壓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升高所致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見者為冠狀動脈和腦動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壓正常者的4倍。

7.吸煙吸煙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者與不吸煙者比較,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成正比。

8.肥胖超標準體重的肥胖者(超重10%為輕、20%為中、30%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體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但目前認為,應該重視研究評價體重的方法。不能單看體重指數,而應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已有前瞻性研究資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較大的危險性。

9.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這一事實已被公認。有資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發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10.遺傳家族中有在年輕時易患本病者,其近親患病的機會可5倍於無這種情況的家族。

(三)分類及臨床表現

1.分類世界衛生組織對冠心病分類如下:

(1)原發性心髒驟停。

(2)心絞痛。

(3)心肌梗塞。

(4)缺血性心髒病中的心力衰竭。

(5)心律失常。

2.臨床表現冠心病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基本上可分為兩種:

(1)一種為無症狀冠心病或稱隱匿型冠心病,這類病人隻是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住院作常規檢查時發現心電圖有缺血型改變。

(2)另一種病人由於年齡、性別、環境、病情進展等情況的差異,其所表現的症狀呈多樣化。如心絞痛型冠心病,常表現為發作性胸骨體上段或中段之後出現壓榨樣或緊縮樣疼痛,可波及心前區,其發作頻率可1日多次,亦可數天或數周1次。心肌梗塞型冠心病則表現為心肌的缺血性壞死,大約有50%~81.2%病人在發病前會有周身乏力、胸部不適的症狀。也有的病人突然起病,起病的方式以新發的心絞痛或舊有的心絞痛突然加重為常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由於心肌的血液長期供應不足,以致纖維組織增生所致。心髒增大、心力衰弱、心律失常為本型冠心病的三大主體症狀。猝死型冠心病是冠心病中危害極大的一種類型。冠心病猝死是由於在冠狀動脈疾病的基礎上一時性心肌功能障礙和生理紊亂,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四)診斷

主要可參考以下幾個方麵。

1.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症狀和體征。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臨床症狀,根據心絞痛發作時的部位、性質、誘因、持續時間、緩解方式等特點和伴隨症狀及體征便可鑒別心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說,典型的症狀和體征對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診斷至關重要。

2.心電圖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