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中醫學中,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淤血阻滯,心失所養,心脈不暢,引起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症。心悸發作時常伴有氣短胸悶,甚至眩暈、喘促、暈厥;脈象或數或遲,或節律不齊。心悸是心髒常見病證,本病以虛證居多,亦由虛致實,虛實夾雜,包括驚悸和怔忡。驚悸的發病多與情緒有關,多為陣發性,病來雖速,病情較輕。而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髒受損所致,呈持續性,病情較重,且驚悸日久不愈,可形成怔忡。
現代醫學中,心悸屬於西醫心律失常範疇。心髒內的激動源或者激動傳導不正常,引起整個或部分心髒的活動變得過快、過慢或不規則,或者各部分的激動順序發生紊亂,引起心髒跳動的速率或節律發生改變,就叫心律失常。
(二)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於心神失養或不寧,引起心神動搖,悸動不安,其發病與脾、腎、肺、肝四髒功能失調相關。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虛實兩方麵。虛即指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實則指痰火擾心,水飲淩心,淤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本病為本虛標實,其本為氣血不足,陰陽虧虛,其標是氣滯、血淤、痰濁、水飲。具體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體質虛弱素體不強,久病或勞欲過度,或各種失血,造成氣血陰陽的虧虛,以致心失所養,發為心悸。
2.久病體虛熱病傷陰,或房事過度,均可導致腎陰虧損,心火妄動,擾亂心神,形成心悸。
3.飲食勞逸不當勞倦太過傷脾,或久坐久臥傷氣,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虛少,心失所養,神不潛藏,引起心悸。或飲食不節、嗜食膏粱厚味,均可生痰蘊熱化火,或傷脾而滋生痰濁、痰火擾心而致心悸。
4.七情刺激平素心虛膽怯之人,如驟遇驚恐,或情懷不釋,悲哀過極,憂思不解等致七情擾動,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或長期憂思驚恐,精神情緒過度緊張,心氣虛怯,陰血暗耗,不能養心;或心氣鬱結,生痰動火,痰火擾心,心神失寧而為心悸。或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怯,陰虛於下,火逆於上,亦可動撼心神而發驚悸。若鬱熱內蘊,複加恚怒,變生肝火,肝火擾心;或痰火擾動心神,心神失寧,也易導致心悸。
5.感受外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證日久,複感外邪,內舍於心,邪阻心脈,阻塞經脈,心血運行受阻;或風、寒、濕、熱等外邪,由血脈內侵於心,耗傷心氣或心陰,亦可引起心悸怔忡之症。
6.藥物過量藥物過量,可以損害心氣,甚則損傷心體,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銻劑、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藥過量或失當,均能引起“脈結代,心動悸”一類症候。
現代醫學認為,在心髒搏動之前,先有衝動的產生與傳導。心髒的起搏傳導係統均具有自律性,其中以竇房結的自律性最強,頻率最快,它是正常情況下心髒搏動的起搏點,控製著整個心髒的活動。傳導係統的其他部分則為心髒的潛在起搏點,在竇房結功能受到抑製時.可發生衝動,建立逸搏心律,起到代替竇房結的作用。心髒衝動的形成和傳導的任何異常,均能使心髒搏動的規律發生紊亂,形成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即心髒的一切起搏及傳導異常。正常的心搏起源於竇房結,由於心髒內衝動發生與傳導異常,而使整個心髒或其中一部分活動過快、過慢或不規劃,或者部分活動的程度發生紊亂,即可出現心律失常,又稱心律紊亂。
(三)臨床表現
心悸的基本特點為自覺發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劇烈,不能自主,或一過性、陣發性,或持續時間較長,或一日數次發作,或數日一次發作。常兼見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喘促,甚至不能平臥,以致出現暈厥。其脈象表現或數或遲,或乍疏乍數,並以結脈、代脈、促脈、澀脈尤為常見。
(四)診斷
1.自覺心慌不安,心跳劇烈,神情緊張,不能自主,心搏或加快,或緩慢,或心跳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性或持續不止。
2.伴有胸悶不適,易激動,心煩,少寐,多汗,顫抖,乏力,頭昏等。中老年發作頻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見暈厥。
3.發作常由情誌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過度、飲酒、飽食等因素而誘發。
4.可見有脈象數、疾、促、代、沉、遲等變化。
5.測血壓、X線胸部攝片及心電圖等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五)治療
在確切診斷尚未明了之前,一般不宜針對心悸作出特別的治療。事實上,並非所有心悸均需要治療;而且,在狀況未明前使用藥物以求壓製心律不齊的做法是具有危險性的,因為這類對抗心律不齊的藥物本身也有可能導致心律不整。而在明確診斷後,應一方麵根據原發疾病,例如感染病、貧血、甲狀腺疾病等,進行治療;另一方麵視心悸的嚴重程度再對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