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內分泌
【部位】在屏間切跡內,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區。
【主治】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痤瘡、間日瘧、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症。
(八)耳垂部穴位
將耳垂分為9區。在耳垂上線至耳垂下緣最低點之間作兩條等距離平行線,於上平行線上引兩條垂直等分線,將耳垂分為9個區,上部由前到後依次為耳垂1區、2區、3區;中部由前到後依次為耳垂4區、5區、6區;下部由前到後依次為耳垂7區、8區、9區。
1.牙
【部位】在耳垂正麵前上部,即耳垂1區。
【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壓。
2.舌
【部位】在耳垂正麵中上部,即耳垂2區。
【主治】舌炎、口腔炎。
3.頜
【部位】在耳垂正麵後上部,即耳垂3區。
【主治】牙痛、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症。
4.垂前
【部位】在耳垂正麵前中部,即耳垂4區。
【主治】神經衰弱、牙痛。
5.眼
【部位】在耳垂正麵中央部,即耳垂5區。
【主治】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麥粒腫、近視。
6.內耳
【部位】在耳垂正麵後中部,即耳垂6區。
【主治】內耳性眩暈症、耳鳴、聽力減退、中耳炎。
7.麵頰
【部位】在耳垂正麵眼區與內耳區之間,即耳垂5區與6區交界處。
【主治】麵癱、三叉神經痛、痤瘡、扁平疣、麵肌痙攣、腮腺炎。
8.扁桃體
【部位】在耳垂正麵下部、即耳垂7、8、9區。
【主治】扁桃體炎、咽炎。
(九)耳背部穴位
將耳背分為5區。分別過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耳背對應點和輪屏切跡耳背對應點作兩條水平線,將耳背分為上、中、下3部,上部為耳背1區,下部為耳背5區;再將中部分為內、中、外3等份,內1/3為耳背2區,中1/3為耳背3區,外1/3為耳背4區。
1.耳背心
【部位】在耳背上部,即耳背1區。
【主治】心悸、失眠、多夢。
2.耳背肺
【部位】在耳背中內部,即耳背2區。
【主治】哮喘、皮膚瘙癢症。
3.耳背脾
【部位】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區。
【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4.耳背肝
【部位】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區。
【主治】膽囊炎、膽石症、脅痛。
5.耳背腎
【部位】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區。
【主治】頭痛、頭暈、神經衰弱。
6.耳背溝
【部位】在對耳輪溝和對耳輪上、下腳溝處。
【主治】高血壓、皮膚瘙癢症。
(十)耳根部穴位
1.上耳根
【部位】在耳根最上處。
【主治】鼻衄。
2.耳迷根
【部位】在耳輪腳後溝的耳根處。
【主治】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腹痛、腹瀉、鼻塞、心動過速。
3.下耳根
【部位】在耳根最下處。
【主治】低血壓、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後遺症。
五、臨床應用
(一)適應範圍
耳針在臨床上所治療的疾病很廣,不僅用於許多功能性疾病,而且對一部分器質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其適應症舉例如下:
1.疼痛性疾病如各種扭挫傷、頭痛和神經性疼痛等。
2.炎性疾病及傳染病如急慢性結腸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體炎、膽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
3.功能紊亂性疾病如胃腸神經官能症、心髒神經官能症、心律不齊、高血壓、眩暈症、多汗症、月經不調、遺尿、神經衰弱、癔病等。
4.過敏及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蕁麻疹、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腸炎、過敏性紫癜等。
5.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圍絕經期綜合征等。
6.其他耳穴可催乳、催產,預防和治療輸血、輸液反應,同時還有美容、戒煙、戒毒、延緩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二)選穴原則
耳針處方選穴,通常有按相應部位選穴、中醫辨證選穴、西醫學理論選穴和臨床經驗選穴等四種原則,可以單獨使用,亦可配合使用。選穴時要掌握耳穴的共性和特性,力求用穴少而精。
1.按相應部位選穴當機體患病時,在耳廓的相應部位上有一定的敏感點,它便是本病的首選穴位,如胃痛取“胃”穴,目病取“眼”穴,肩痹取“肩關節”等。